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来如此,便对吗?
去月听风 2021-08-16

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先生百年前发出的疑问,至今仍被我们反复思考,思虽勤,却从得不到正解。人们虽然很早就得出了有关于多数不一定是真理的结论,可理论和实践却隔着深不见底的沟壑。

 

初次看到这话时,生活中许多零碎的记忆倏然涌出。最值得说的便是我的表弟,如今正坐在我身边写作业呢。等等,可别直接在印象里把他规到乖孩子那一类。也算我的过失,光说了他写作业,却忘了提起我现在脑袋旁环绕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的激情演唱和“快点坐好了!一篇作文写了这么久......”的气愤指责。从前的他好似并不如此,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突如其来的叛逆?我对此略略研究了一翻。

 

小区里的孩子来自天南海北,表弟与他们相谈甚欢,日复一日地与这些孩子相处,他接触到了许多崭新的言论,他开始学习其他孩子说脏话,举止逐渐变得轻浮(刚刚的小插曲:因为他几次三番试图来窥视我的屏幕,现在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甚至偷拿了姥姥的身份证实名认证自己的游戏账号,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玩得昏天黑地。大家都担心他的改变,想要试图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最终得到了一句出人意料的回复:“大家都这样,凭什么我不行?”                          

 

后来才知道,小区里的孩子们会选择最会说脏话,游戏段位最高的小孩做“老大”,宣扬着“脏话和游戏是宇宙之王”一类的口号,文静的孩子会遭到嘲笑,礼貌问好的孩子甚至会被排挤在圈子之外......

 

究竟是什么时候,言语得当,举止得体者竟会遭到直白粗鄙者的嘲讽?什么时候,说“谢谢”、“请”一类的词会遭到白眼?对别人的一句诋毁往往化作玩笑,在对方的另一句“回敬”后烟消云散,若是对方因此表达了不满,大都得到“大家不都这样吗?开个玩笑怎么还当真了?”类似的抱怨,从此成为了“开不起玩笑的人”。高速的网络将信息传播得太快,除了大部分有益的信息,还有层出不穷的低级趣味,在哄传中,便成为网络热点,自此能够将此类热点灵活运用于各种交际场景中的人,也荣升为“潮人”,而对这些“热潮”不甚了解的人,只得沦落为“俗人”。

 

将大都如此作为正确这一词的释义,这不对。从来如此呢?自然也不该是。

 

我曾在社交平台上见识到了一场无声且激烈的暴力。事件的起因是一位钢琴演奏者在其上传的演奏视频中,没有脱谱。我认真欣赏了他的演奏,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觉得他的技法和情感几乎无可挑剔。在我怀着钦佩的心情去留下我的赞美评论时,却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阴冷险恶的洞穴,评论区充斥着质疑与谩骂,“谱子都不会背还好意思上传视频?”“没有弹熟的曲子,差评......”“直接下一个了。。。一看摆着谱子就知道不行。”我身为旁观者竟都一下子被这些铺天盖地的恶意压得喘不过气,寒意直逼胸口,接着翻看下去,零星几位为演奏者伸冤的用户也被“你又不是专业的你懂什么?”“从来弹曲子都是要背谱子的,一看就不专业。”等等评论“讨伐”。这条帖子很快被发布者删除了,随之消失的大概还有世上另外的几段美妙旋律......

 

 遥远的十九世纪,在一场独奏会上,李斯特先生开启了背谱的先例,此后这一演奏方式受到众人的追捧,至今如此。小到琴童的汇报演出,大到名家演奏会,背谱成为了家常便饭。但并不是只有背谱演奏才是专业的,才是正确的。在李斯特先生之前,海顿先生,莫扎特先生......这些被追求背谱的演奏者(虽然不全是他们)誉为古典音乐代表的杰出音乐家,演奏时都带有乐谱。当今的小提琴天才吉顿克莱默先生,在自己的演奏会上从来都摆有乐谱,但他的听众从不会因此质疑他的水平,大家更关注的是吉顿先生对音乐的表达与态度,以及演奏时对于乐曲的热情。

 

话至此,大家若是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被“从来如此”否定的人,除去太过跳脱的部分,剩下的往往是那些拥有着美好品质或是身怀出色技艺的人,我不禁提出疑问:我们是真的认为应该遵循一直以来的规律吗?还是害怕见到有人独树一帜并且超过了我们?见到优秀的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开始变成怎么毁掉他,而不是如何与其看齐,这实在是个可怕的趋势。

 

“从来如此”,这话,实在不该成为人们隐藏自己,对那些有品德,有才华之人的嫉妒的遮羞布。我们难道不该去尊重他们,欣赏他们?难道不该去借鉴他们的勤奋与热情?毕竟,没人会抛下洋洋盈耳去寻求呕哑嘲哳吧。

 

愿世间多些婉转乐声。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