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管仲·权修》
随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017-07-21 02:20
#661#
治国就是治吏,公权的行使,不能离开公众的监督。——《中华第一名相管仲》
2017-07-21 02:22
#662#
千古悠悠
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望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滂沱雨无底涧
涉激流登彼岸
奋力拨云间消得雾患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大宋提刑官》
2017-07-21 20:59
#663#
匡正时世,先观国政,再行查访,体察民情,知得失所在,然后行事,故法可立,治可行。——管仲
2017-07-23 01:47
#664#
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以忠信,远者示以礼义。——管仲
2017-07-23 02:39
#665#
止怒莫如诗,去忧莫如乐,节乐莫如礼,守礼莫如敬。——《中华第一名相管仲》
2017-07-23 02:48
#666#
飞蓬之问,不在所宾,燕雀之集,道行不顾!
2017-07-23 02:52
#667#
管仲,他出生在江淮大地,显耀于春秋历史。他为诸侯割地的中华嬗变为大国的黎明而来,又回到了生他养他育他的土地;他亲民理政的思想,被儒家宣扬,被历朝开明政治家所传承;他依法治国的主张,被法家光大,成为国家稳定、图强之利器;他的宏观经济学说,迄今都被政府经济部门和学术界所探究;他的伐交思想,依然对和平崛起的军事外交策略有所借鉴。两千年以来,凡是中华迈向盛世的时代,管子的思想都是一线指路的明灯。
2017-07-26 11:49
#668#
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管子·正世》
2017-07-25 13:10
#669#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传》
2017-07-25 14:18
#670#
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下概之。——《管子·枢言》
2017-07-25 14:25
#671#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
2017-07-25 14:56
#672#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管子·侈靡》
随感:依法治国,这于两千多年前便被提出的施政主张,却一直因监督不足而公平缺失,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治国即是治吏。
#673#
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就会知道实行这种将农民田地无偿地收归集体的政策应当多么慎重。当初共产党发动土改,把土地从地主手里夺过来平分给农民,尽管激起了地主富农的极大不满,却获得了贫农雇农们的衷心拥护。而如今,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民却面临着无论土地好坏,一律被收归集体的结局,而他们的所得,也不再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就能实现的了。换句话说,从此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各级干部手中。
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了一次强行剥夺。尤其是女孩那些生活条件好的农民,剥夺的意味就更甚。——《一号文件》
2017-07-27 10:27
#674#
用权力换来的利益,在权力重新洗牌时,终究会被新的权力所没收。——高育良
2017-07-31 10:21
#675#
事隔多年,如果不是用十分努力和十分刻苦的劲头去细细搜索回顾,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段历史就注定将越来越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所幸的是,中国偏偏有这样一群志士仁人,他们生得朴素,活的清白,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无论斗争多么残酷,他们总是在历经曲折之后,最终以一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的高贵精神和不朽品质鞭策着自己,用自己的良知来书写原本的历史。 ——《一号文件》
2017-08-01 10:36
#676#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民国结婚证书
2017-08-07 20:42
#677#
至今,只要对历史抱有一种起码的真诚,只要你深入农村去和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敞开心扉细谈,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风烟仍然会不时在你眼前飘冉。——《一号文件》
PS:爷爷今天凌晨3点多刚刚过世,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2017-08-08 09:44
#678#
一个社会,如果只知道惩罚,那么它只是一个庸碌的社会,被惩罚的人或事还会接二连三出现;如果这个社会,在惩罚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思考和自省,它才是有良知的,才有可能避免某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2017-08-14 01:23
#679#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彭加木
2017-08-15 13:25
#680#
面对镜头,她们将那段屈辱的历史娓娓道来,哀恸的泪光背后是难以弥合的伤痛。这些老者已风烛残年或不在人世,她们在等日本政府的道歉,而日本政府却在等她们死去……
影片以真实沉重的基调,揭开历史的疮疤,以“慰安妇”的视角,重温那段屈辱岁月。深怀过去,才能不忘血与泪的历史;正视历史,才能不忘国耻、砥砺前行!
——致《二十二》
2017-08-16 22:2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