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2022年3月17日阴
亲爱的:
我的倾诉欲似乎随着被这两天的春雨给浇得剩下不多了,又或者是雨天懒得去想的缘故。世界能留存的那么多书籍文章、那么多定理公式、习俗规矩,都是人们首先“去想”,也就是思考的缘故,而这种思考也正是由于自己在实践中得来的灵感,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地吸引力定律等科学也好、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学也罢,它们都是经过它们的撰稿人大脑运转的结果(这些貌似都是废话哦)。我给予你的文字没有像它们那样被无数次研究和证实,没有隐含着巨大无穷的力量与价值,唯一有的就是现实的意义与我渺小的情感,就好像古人以作诗泄愤抒情一般,我也是于此来缓解我被压抑的心灵,说实话,自三个多月前开始创建《渣子》这个文档,与你进行对话,我便很少再去变得夏目漱石和太宰治那样忧郁了,所以如果你需要的话你也可以试试,把一个文档当作窗口,从这扔掉你身上所携带的垃圾,尤其是积存很久又困扰着你的垃圾。
说到“思考”,最近我又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思考的两面性和多余性。从小到大身边的人总是教我们要多多思考,好像所有我们没有完成的不管是数学题还是什么任务,都是因为没有思考造成的,“说话做事要过脑子”这句话铁定是没有错的,但最多的还是针对更为科学严谨、更需要准确信息的事情和与我们存在社会关系的人们,对于日常的生活有时也需要灵感和直觉的参与,否则“思考”真的会给我带来更多的烦恼。比如当我想改变浪费时间、拖延症的现状时,我就会思考如何改变,并且花费时间去做计划,再进一步会设想怎么实施更好,而不是跳过繁琐的步骤直接去做此时应该要做的事儿,那些无用的计划和实施的猜想仍然占用了我的时间,仍然是一种看似没有拖延的“利用时间”。此时“思考”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说干就干”也在某些方面很适合。
当你要做一件事或者要与人相处时,有没有经历过因为过分操心而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的?如果我有必要和一个不熟悉或者不太好相处的一个人交流时,我就会不停地预设到哪一步我需要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甚至我应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他,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这场交流变得更让人舒心、不引人反感,但是往往这样最后呈现的效果是夹杂着别扭和不自然,让人反不反感不知道,自己不舒心是真的有。做一些日常任务也是如此。与其你在干想上一直耗时间,不如坦然地面对或者去试错,就算有人不喜欢我这样的交流方式,就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没偷没抢,是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爱国爱党遵纪守法的好青年,谁他妈会顺所有人的意?爱玩玩,不爱玩我找别人去。这里是告诉自己,不是把这种话说给对方听哈,千万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给自己斩草除根,圆滑地面对和我们不搭边的人也是未来给我们留下生存的后路(这是我的姐姐给急性子的我所经常强调的)。
过分思考就会想得多,想得多了也许会变得束手束脚,不敢于尝试,变得不自信。也许这个任务很容易就会完成,也许面前的人也同样被你吸引并且认可你的魅力,也许他没有把那件事情放在心上而你却一直耿耿于怀,不敢和他交流解释......我的思考(也许很多人都是如此)往往趋于坏的地方,“自作多情”、“我肯定不行”、“都是我的错”等等,此时这些声音就不再是自我释怀的安慰剂和定心丸,而是让我们自我消耗的隐形杀手了。(说法有些夸张)
我的这些看法也是基于我想要一个简单平静生活的愿望的。试看哪一个伟人不是处于精神的折磨和痛苦之中呢?我只是不想挖掘生活里的仇恨和痛苦罢了,毕竟人自己生活过的一地鸡毛、拯救自己就已经很难了,难道还要放大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