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江苏博物馆:数字里藏着的文化生活经
瑞凯 2025-05-21

在文旅融合越走越热乎的当下,江苏的博物馆就像会变魔术的文化管家,手里攥着一串响当当的数字,把老祖宗的宝贝变成了咱老百姓生活里的热闹景儿。您瞧,全省 362 家备案博物馆去年迎了近 1.4 亿人次参观,“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更是让 150 万基层乡亲不用出远门就能撞见文物瑰宝。这些数字可不是简单的统计,里头藏着的,是江苏用博物馆串起文化与生活的新法子。今儿个咱就顺着这些数字,唠唠江苏博物馆是咋钻进大伙儿生活里的。


一、从张謇老爷子说起:百年家底儿攒出的 “博物馆大省”

要说江苏博物馆的底子,那得从 1905 年张謇先生在南通办的博物苑说起,这可是咱中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打这儿起,江苏的博物馆事业就像棵大树,根扎得深,枝桠长得旺。到如今,全省 362 家备案博物馆里,光国家一级就有 26 家,二级 39 家,三级 33 家,这阵容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更厉害的是分布密度,平均每 23.6 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无锡更是厉害,每 11.7 万人一座,走在无锡街头,保不齐拐个弯儿就能撞见个藏着故事的地儿。


再看看这些博物馆的 “硬件”,256.11 万平方米的馆舍面积,差不多能放下 358 个足球场,里头藏着 158 万件(套)藏品,光文物就有 108 万件(套),一级文物 2524 件(套),随便拎出一件都是能讲半天的老物件。就说昆山的戏曲百戏博物馆,作为 2024 年新添的 7 家备案博物馆之一,刚开门儿就成了网红。“五一” 假期里,这儿既有昆曲的软糯、锡剧的清亮,还有京剧的热闹、评弹的婉转,您不光能看演出,还能亲手画个脸谱、穿穿戏服,把舞台上的艺术变成了能摸能碰的生活乐子。这博物馆开馆才一年多就圈了不少粉,说到底,还是江苏把传统和创新玩明白了 —— 从百年前的博物苑到如今遍布城乡的博物馆,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让文化接上地气的心思。


二、国宝 “出差” 记:150 万人次的家门口文化狂欢

您能想到不?那些平时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端着的国宝,如今也开始 “下乡出差” 了。去年 9 月起,“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东汉错银铜牛灯” 这些宝贝组成的 “文物天团”,就开始在全省各地巡游。“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把数字展、真文物和文创产品一股脑儿搬到基层,让乡亲们不用往城里跑,在家门口就能跟国宝 “唠唠嗑”。

就说连云港站那两天吧,第一天来了 3.9 万人,第二天直接涨到 4.2 万人,直接把全省公立博物馆单日接待量的纪录给刷新了。10 站下来,累计接待 150 多万人次,文创卖了超千万元。“小粉炉” 冰箱贴、吴王夫差毛绒剑这些小家伙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挂在包上、摆在桌上,把老文物变成了时髦的小玩意儿。其实这只是江苏博物馆惠民的一角 —— 全年 2397 个展览,有讲透历史的 “固定节目”,也有紧跟热点的 “临时演出”,像 “无尽藏”“旷世城垣” 这些展览还冲进了全国十大精品名单。江苏的博物馆就像个会变戏法的老师傅,总能变着花样给大伙儿新鲜感,让博物馆成了谁都想常来坐坐的 “文化客厅”。

三、博物馆玩起 “互联网 +”:热搜展览背后的破圈密码

现在年轻人逛博物馆,可不像以前那么 “规矩” 了,他们更想玩出花样、玩出个性。江苏的博物馆瞅准了这一点,玩起了 “跨界混搭”。就说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吧,去年刚拿了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的牌子,今年 1 月搞的 “马 —— 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 展览,一开展就登上了江浙沪热搜榜。这还没完,博物馆接着来了 7 场 “马・洞见” 系列悦读沙龙,请来复旦、南大等高校的专家,从马的起源、骑兵的历史讲到艺术里的马形象,把一个展览变成了能听能聊的 “移动课堂”。

更绝的是 “云联动” 这招 ——3 月的时候,吴文化博物馆跟内蒙古、山西的博物院搞起了连麦直播,首场跟内蒙古博物院的互动,观看量直接破了 10 万。您坐在家里,跟着镜头就能看内蒙古的草原骏马文物、山西的古代马俑,再瞧瞧江南的马文化展品,就像来了场 “云端穿越”,历史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江苏的博物馆如今靠 “展、说、演、活” 这几招,把学术的深奥和艺术的有趣揉在一起,让文物从玻璃柜里 “走出来”,成了年轻人朋友圈里的 “网红明星”。

四、2.7 万志愿者的 “文化搬家”:从 “等客上门” 到 “送戏下乡”

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江苏人觉得还不够 —— 能不能把文化服务主动送到大伙儿跟前儿?2024 年,全省博物馆用 33955 场社教活动、27403 名志愿者给出了答案。江阴市博物馆的 “行走的江博” 公众服务队就是个好例子。这支队伍里有策展人、研究员这样的 “文化大拿”,有社教专员这样的 “活动能手”,还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从 2023 年 3 月到现在,已经办了 200 多场活动。

他们带着展览图片、文物复制品和手工材料,往社区、学校、乡村里钻,把博物馆的 “死物件” 变成了 “活课堂”。在江阴,不管是城里的写字楼还是乡下的村子,不管是大爷大妈还是小娃娃,都能跟着玩、跟着学。这背后,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大转变 —— 从 “守着藏品等观众” 到 “带着文化找百姓”,就像志愿者说的:“咱们不是在办活动,是在帮文化‘搬家’,把它搬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五、数字背后的 “生活算术”:362 家场馆的幸福公式

说了这么多数字,咱来琢磨琢磨江苏博物馆的 “小心思”。其实他们是在算一笔 “文化生活账”:用 362 家场馆的 “数量基础” 乘上高质量展览的 “内容质量”,加上创新活动的 “流量热度”,再减去空间距离和认知门槛的 “阻碍系数”,最后得出来的,是千万人都能享有的 “文化幸福感”。

您看,年轻人在戏曲博物馆拍短视频晒 “国潮打卡”,家长带着孩子在 “家门口大展” 上认文物,大爷大妈在社教活动里唠过去的事儿,这就是博物馆融进生活的真实画面。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 “文化圣殿”,而是能拍照、能互动、能带走回忆的 “生活伙伴”。从南通博物苑的老馆到昆山的新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 “以文化人” 的初心 —— 用老祖宗的智慧解现代人的精神难题,用历史的厚重给生活加点温度。

六、当文物遇见 “柴米油盐”:博物馆的 “圈粉” 真功夫

在江苏,博物馆的 “吸粉” 秘诀其实很简单:实在。实实在在地亮出家底儿,实实在在地琢磨新玩法,实实在在地把服务送到身边。362 家场馆、1.4 亿人次参观、150 万基层观众…… 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是千万人摸过历史、品过文化的温暖时刻。

下次逛博物馆,您不妨多留点儿时间:瞅瞅文物上的纹路,想想它们咋历经千年走到今儿个;看看身边的人,老人眼里的感慨、孩子手里的文创、年轻人镜头里的笑模样,都是博物馆跟生活碰出的火花。江苏的博物馆早不是 “参观” 的终点,而是 “生活” 的起点 —— 它装着过去的故事,盛着今天的日子,还盼着明天的新鲜事儿。这,大概就是博物馆融进美好生活的真本事吧。

来源:https://su.tiancebbs.cn/news/46272.html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