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在京启幕 共话文明互鉴与灾害遗产保护
瑞凯 2025-05-23

5月18日,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在北京和泰国曼谷同步拉开帷幕。“文明互鉴,共筑中泰友好未来——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政府、学界、艺术界的众多嘉宾。这场活动不仅延续了前两届的友好交流传统,还特别聚焦“自然灾害下的遗产保护”这一全球性议题,让两座古都——北京与曼谷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展开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双城共享繁荣”主题展览成为亮点之一。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物复刻和现代城市规划模型,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北京与曼谷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一位来自泰国的艺术家感叹:“看到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如此相似,更能体会到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学术对话:灾害下的遗产保护如何破局?

本届活动的重头戏无疑是围绕自然灾害与文化遗产保护展开的学术研讨。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专家纷纷拿出“看家案例”,比如泰国学者分享了2011年洪水对古建筑的影响及修复经验,而中方代表则介绍了汶川地震后文物抢救的“中国方案”。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各国在灾害应对上的智慧,也为未来建立跨国协作机制提供了思路。


一位参与讨论的考古学家提到:“文化遗产是无国界的,灾害同样不分国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让人类共同的记忆得以延续。”现场观众也通过线上提问,就“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等现实问题与专家互动,气氛热烈。


双城故事:北京与曼谷的古今对话

除了学术研讨,“双城共享繁荣”展览用视觉语言讲述了两座城市的变迁。北京的胡同、故宫与曼谷的大皇宫、水上市场同台亮相,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都市的活力。策展人介绍:“我们特意选取了两地在城市规划、节庆文化、美食传统等方面的对比展项,让观众发现不同文明背后的共通逻辑。”


不少年轻观众对展区内的VR体验项目格外感兴趣——戴上设备就能“穿越”到曼谷的黎明寺或北京的钟鼓楼,这种沉浸式观展方式让文化距离瞬间缩短。一位大学生笑着说:“原来曼谷的夜市和北京的后海这么像,以后真想去实地看看!”


展望未来:中泰文化交流还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活动临近尾声时,主办方透露了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明年将在曼谷举办“中泰非遗技艺巡回展”,届时中国的剪纸、京剧脸谱和泰国的孔剧面具、丝绸工艺将同台竞技。这种“动态”的文化展示,或许比静态展览更能激发民间交流的热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句话在本次活动中被反复提及。无论是学者、艺术家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达成了共识:在自然灾害、全球化冲击等挑战下,跨国文化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来源:https://bj.tiancebbs.cn/news/46293.html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