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Jason在小区绿化区域种了几棵月季,不久后在居委与居民支持下铺路、种花、造园。
在他带动下,其他居民在房前屋后种起花,小区面貌随之改变。
Jason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经常加班,想要找个精神出口。那会儿,每天回家经过门口时,看到楼下长满杂草的空地,Jason想:如果种上花该多好。
可是那片区域并不是自家的,自己买花来种下,会遭到邻居和居委的反对吗?想着想着,就成了执念。他试着买了几棵月季种了下去。
在海尚康庭居委主任方多蓉看来,Jason建花园的想法与小区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当时,浦东不少老旧小区正在兴起居民绿化自治的热潮,本小区虽然绿地不少,但有些却被种了蔬菜,甚至失管荒废。她和几个居委干部在小区里走动时,意外发现61号楼楼下区域是漂亮的月季花,就帮Jason做了围栏。
念念不忘终于得到回响。邻居们看到很开心,认可了种花的美化方式。Jason也受到鼓舞,开始大量购买花苗。边种边摸索,花园里的花卉种类多了起来。
花是多了,地却还是泥地。梅雨季到来,泥泞的地面让人完全没办法下脚。邻居见状,热心地给他送了些红砖,Jason自己动手铺了条小路,于是花园有了雏形。
在花园的规划上,Jason最初的期望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为此,他每天早起两个小时在花园忙碌。实际操作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不现实,因为自然有规律,花也有开放周期与生命历程,人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花园呈现出季相景观。
根据花园朝向,Jason挑选了喜阴的植物,还用有机肥改良了土壤。为让邻居出门就能看到美景,他特意将百合种在花园中间,形成视觉焦点。第二年,花朵盛放,邻居们纷纷打卡围观。小区建起了花友群,不少人在群里咨询种花技巧,准备种花。
Jason自己也找到了心灵归宿。每天早上刷牙时,他会站在窗边看着花园,心里默默地计划着让花园更美的方案。工作很累或心情不好时,他会一早到花园拔草,草拔完了,心也静了。他觉得自己好像实现了自我价值——早起两个小时,做喜欢的事。
与花友相处让他体会到另一种志趣相投的幸福感。他发现自己正在变得随和、越来越容易与自己以及他人相处。
Jason变了,楼下的花园也变了——完全实现每周1~2小时的低维护。整个小区也变了——种菜的居民越来越少,绿化区则出现很多月季、绣球、桂花等植物。
由于搬家问题,如今,Jason已经离开这个小区。但那片花园并没有离开,他还记得每年六月,绣球开出冰淇淋的形状,百合高高仰起,那是他心中最美的样子。
【后记】
花园建在哪里、有多大,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花和叶打交道的日子,那些琐碎却又美好的时光不仅让自己得以喘息,打败了生活中的虚无与无意义感,更让疫情影响下的我们,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与灵魂的自由,或许这就是拥有花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