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迪山的云雾 悲壮的诉说——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
菅草坡的雨 2022-09-26

202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登上了河北省平山县迪山云顶。

这一天,浓云低垂,烟霭沉沉,我们取道葫芦峪天路上迪山。云雾中的峰峦忽隐忽现,变幻着万千气象。这条在山脊上起起伏伏的公路,把我们送上了天边的迪山。

迪山峰高千仞,横空出世,东望华北大平原,像一道屏风,又像一位哨兵,矗立在太行山东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特殊的气候,这就是常年雾锁云封。迪山云顶也由此闻名遐迩。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侵华军碉堡群——迪山云顶碉堡群重回人们视野,这里平添了几分悲壮的英雄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全国第一个抗战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建立,边区领导机关就设在平山县。平山县人民踊跃参军、顽强抗敌,成为边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平山县也成为日军的重点侵略目标。日军修筑了以迪山云顶为中心,黄金寨、王母山为两翼的三组碉堡群,它们呈品字形布局,互为犄角。这三组碉堡群包括驻军据点5个,碉堡38个,包括司令部、营房、军械室、宿舍、炮台等设施。日寇在这里修建大碉堡群,目的是切断游击区和根据地的联系,同时战略封锁西部最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站在山顶,脚下云海波涛翻滚,眼前云雾流水般飞过,隐在云雾中的碉堡,时而露出狰狞的面目。

1943年3月11日,日寇侵占了平山县南甸镇,从此开始四处抓民夫修筑碉堡。日军拆毁当地村庄的民房,逼着抓来的民夫把拆出的房基石、檩条、椽子以及门扇,人抬肩扛,一根根、一块块抬到山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根本吃不饱饭,民夫个个骨瘦如柴,几乎每天都有人冻饿而死,最多时一天死亡50多人。

走到一块硕大的石头之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导游告诉我说,这里是当年的“抛人台”。“不能干活的弱病民夫,很多人是从这里被扔下山的。修筑这些碉堡期间,日寇残杀我同胞1800余人,其中600多人为平山人,其他为从外地抓来的民夫。”

平山抗战八年,牺牲烈士五千;长风浩荡,迪山为证。这些碉堡残骸,不仅是日寇犯我中华、残害同胞的铁证,更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见证。

这三处碉堡群地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几十年来人迹罕至,使得遗址得以保存。从2015年开始,敬业集团斥巨资,修通直达迪山云顶的盘山公路,整治周边环境,建设迪山云顶景区,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给侵略者立证,为后来者引鉴。”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说,“我们按着历史的原貌,把年久倒塌的石墙砌起来,做好标识牌,写清楚每一处建筑的用途。让参观者记住这一段残酷与壮烈的历史。”

沿着迪山云顶长城拾级而上,千峰竞秀,万壑生烟。眼前江山壮丽,心头思绪万千。穿过历史的烟霭,回到现实中的今天。从苦难与壮烈的昨天走过来的迪山,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这里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迪山的历史,犹如我们民族的历史,往昔的峥嵘岁月,让我们铭记,给我们力量;这种力量,也是我们创造美好明天的力量。

奔腾的云雾中,大山无言,又无所不言。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