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镇,地处海门市中部偏北,东与正余镇为邻,南与余东镇、四甲镇接壤,西与货隆镇相接,北与通州区三余镇交界,交通便捷,人丁兴旺,产业丰富。海门人民都知道,“王浩”这个地名是因纪念烈士王浩得名。
今年正是烈士王浩牺牲8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曾经浴血奋战,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了解他的过往,告慰他的英灵。
王浩,如东县掘港镇人,1919年出生。小时候,王浩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来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到粮行当学徒。他白天做杂务,晚上潜心读书,因劳累过度,患了肺结核病,未及满师就被辞退回家。
1940年10月,新四军进驻掘港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浩参加了革命,先在农抗会工作,后又调往丰利乡开展抗日活动,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1月,王浩被分配到余东开辟工作。余东地区的日伪军串通一气,打击进步力量,气焰十分嚣张,当地群众也受尽欺凌。王浩一方面深入群众,培养积极分子,通过开小型诉苦会的办法,教育鼓舞群众起来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为新四军搜集情报。随后他受组织派遣,到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王灶乡开辟工作。白天,他和苦大仇深的群众一块下地,一边劳动一边谈心;晚上,又同一些思想比较开朗的农民聚在一起,寻找穷人受苦受难的根子,讲述穷人翻身解放的道理。他因势利导,先后发展了14名共产党员,组织了一支游击队,打击日伪军。
1942年9月3日下午,王浩来到党员董清舒家,由于叛徒告密,驻余东镇的伪军装成便衣探子,偷偷向董家宅包抄而来。王浩沉着果断地指挥,组织大家立即疏散。其他同志均脱离险境,王浩却不幸被捕,后来被残暴的敌人杀害。年仅23岁的王浩,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浩牺牲的噩耗传开以后,群众无不悲痛哀伤。当地人民为了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将原来王浩牺牲地的“王灶乡”改名为“王浩乡”,并建立了王浩烈士墓。
走进王浩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巍然挺立,像士兵一样守卫着这片土地。脚下鲜花盛开,青草茂密,一片生机勃勃,抬头仰望高耸的纪念碑,它就像巨人一样平静地看着忙碌的人群、来往的车辆,时与境迁,战争的炮火已经远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曾经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们,牢记这些,你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无畏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