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的来源,《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九月九日,土人并籍野饮宴。”这可能也是因为“重九”的数字关系。两个“九”字在一起,毕竟让人感到有“久久”之意吧,因此自古以来重阳节都有敬老,陪伴家人的节日习俗,引导和鼓励孩子时常主动关心、体贴身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最好的体验方式,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孝心真正付诸行动,从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让爱延续。除此之外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插茱英、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等。严格说来重阳节已延续了上千年,其中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也是代代相传。
到2006年5月,重阳节更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重阳节一同入选的包括广东醒狮、安塞腰鼓、昆曲、西安高腔、川剧、苏剧、皮影戏、苏州评弹、藏族唐卡、中医诊法、春节等在内共计518项。
01.
数字时代
传统文化新发展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灿若星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样态,极具东方智慧和华夏魅力。如今,中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在网络云平台、沉浸交互等数字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被国人喜爱与传承,也逐渐在国际社会讲述与传播。如果说在《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的生动演绎与讲述下,使得守护国宝“热起来”、微博话题“火起来”,那么全国各类文博单位倾力打造的线上数字展厅和适用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产品,则开启了考古文物的“破圈”之旅。
正因为中华大地上广博的文化宝藏、历史文物不仅生动言说着民族的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故而未来的文博事业还将进一步通过数字科技保护文物与遗址。知悟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进非遗故事的沉浸式、立体化传播,使之成为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必然使命。
02.
知悟基于传统文化传承,选择文化精髓,辅之科技载体,抢占新时代的技术主导权和话语权,打造了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智慧生活空间站,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媒体传播方式触达各领域的当下,知悟以互联网云计算科技为载体,打破传统文化呆板的“博物馆”存续属性,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有趣、更立体、更形象的技术包装和艺术加工,以极具动态和创意的手法对陈设性的传统文化进行凝练,让国人在方寸之屏,亦可感受传统文化之精髓,体会传统韵味之美。
又是一年重阳节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
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最近各地疫情反复,大家假期尽量减少外出
上知悟,体验沉浸式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