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扫兴”的角色。就说孩子兴冲冲地分享新鲜事儿,父母却泼冷水:“这有啥了不起的。”孩子考得好,兴高采烈地拿试卷回家,盼着表扬,结果父母只淡淡地说:“这有啥好高兴的,下次再努力。”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发挥失常,垂头丧气地回家,想得到安慰,父母却责备:“怎么这么不争气,平时让你多练你不听!”
这些“扫兴”的父母,其实是在用所谓的“打击式教育”“挫折式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想被夸奖、被安慰的心情,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求视而不见,也缺乏共情。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感受不到爱,觉得自己不被爱,甚至怀疑自己,没自信,不敢开心。
为啥中国式父母给人这种印象呢?一方面,咱传统文化讲究谦逊、内敛,父母觉得孩子太张扬不好,就用“扫兴”的方式提醒,孩子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期望高,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一举一动特别关注,稍有偏差就忍不住纠正,孩子就觉得“扫兴”。再有,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压力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要求严格,教育时急功近利,忽略了孩子的内心。
那咋才能不“扫兴”呢?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是他们的个性。孩子展示作品时,认真听,积极反馈,让他们觉得努力被认可。其次,适时鼓励肯定孩子,孩子遇到困难时,一句“你最近进步很大,继续加油”,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再者,理解支持孩子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考砸了,说“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找问题,下次会更好”,帮他们分析原因,鼓励面对挑战。还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需求,尊重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最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别总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接受孩子的不足,多些包容和耐心。
最后说一句,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盼子女感激,子女盼父母道歉。”这种相互期待落空,让亲子关系充满苦楚和疏离。要改变,父母和孩子都得跳出自我框架,换位思考,才能心意相通。父母要明白“打击不是爱”,孩子也要理解父母“不是不爱,是不懂表达”,双方一起努力,才能打破困境,让爱和理解在家庭里流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