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执着于让孩子道歉,但孩子却往往倔强地拒绝。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孩子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在作祟。
01 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区别
羞耻感和内疚感容易混淆,但二者截然不同。内疚源于对他人造成伤害后的良心不安,而羞耻感则与是否伤害他人无关。它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通常伴随着痛苦的经历,源自身体、情绪或精神上的伤害,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例如,孩子被同学嘲笑,却被家长劝“何必那么小气”,或者孩子被欺负,却被问“为什么只欺负你”,这些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羞耻感,觉得自己有问题。羞耻感往往与“不道德”“丢人”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缺陷。
这种羞耻感背后,是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恐惧。因此,他们往往不会承认错误,而是倾向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甚至歪曲事实。
02 家长的批评与孩子的羞耻感
许多家长的批评方式会让孩子陷入羞耻感。比如,贬低孩子,说“你真没出息”“你真笨”,在公共场合大声批评孩子,翻旧账,无视孩子的进步……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形成习惯性的羞耻感。
在童年时期,孩子的自我认知尚未完全建立,他们依赖外界评价来形成自我形象。家长的负面批评很容易被孩子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当家长指责孩子的行为或能力时,孩子会误以为自己的整体价值被否定,进而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一些家长甚至利用孩子的羞耻心来管教,希望借此让孩子明白某种行为是可耻的。然而,这种管教方式并不有效。在许多文化中,面子和尊严被视为重要品质,孩子在公共场合被批评时,会格外敏感地感受到面子受损,从而产生羞耻感。此外,家庭和学校中过高的期望或过度的批评,也会加剧孩子的羞耻感。
当孩子被羞耻感包围时,他们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而是想逃离这种处境。他们会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敏感、内向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批评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因此破罐子破摔。
03 羞耻感的负面影响
去年五一,在上海淮海路,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被父母当众脱下裤子打屁股。这种羞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背叛,背叛了孩子对父母的无条件依恋与依赖。孩子可能会隐藏情绪,不再与父母交流;或者表面上不在乎,内心却极度恐慌;甚至可能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或者轻视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恩格尔曾说:“羞耻感会破坏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让我们觉得自己肮脏、低人一等、不值得被爱。”这种羞耻感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04 正确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批评孩子时应注重方式和方法。避免使用贬低或侮辱性的语言,而是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同时,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给予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应对批评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对话,而非意志的征服。当我们以尊重为底色,以成长为目标,以情感为纽带,批评就能成为孩子前行的动力,而非阻碍。这或许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在爱与规则的平衡中,见证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