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共五部,作者:若虚。
去年大概是五一前后开始读这套书。期间或快或慢,甚至断断续续的,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会有不忍心去读的时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谢谢作者给世人这样一个诸葛孔明,饱含情感的孔明。这里有他的情绪起伏有他的快乐悲伤愧疚还有孤独。
他一直都在,从没有离开。
读到那个结局时候,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眼泪平息了,后来的故事也读完了。
当全部读完合上书那一刻,却生出了这样的悲怆,穷极黄泉碧落世间再无诸葛孔明……
“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第一部:初通谋略。避祸悟道。龙卧襄阳。贤才择主。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的笔触平实温柔很真实。然后写到那些离别,总是后来加上一句,后来的×××并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别是永别了,就很杀人诛心了。可以说是用最温柔的笔触桶最狠的刀。
开头这孩童时期的诸葛亮,可爱,是我几乎没有想象过的。因为故事里的孔明出场时总是那副胸有成竹,将天下之大势勾勒清晰,自信神秘的样子。
早年这段父亲病故,随叔父辗转躲避战乱的岁月,总是被轻轻的一笔带过了。然后这本书里站在他们一家人的视角讲述的这段事,惹人痛哭。在那样的人世间,总是遭逢过被迫的离散与迁徙,在懵懂的时候就经历了生生死死的离别啊。
后来介绍诸葛亮,多说他躬耕陇亩好梁甫吟,隐世于隆中,静待其时,静待其主。仿若种田是他修行的爱好,可是,若不躬耕陇亩,一家人经历流离颠沛之后要如何过活…… 迁居隆中之时他不过是17岁的少年郎。 但是,他毫不犹豫的挽起裤腿扎进田里。这样的逆来顺受并且过得风生水起,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
后来在隆中的短暂的平静的岁月,他成了诸葛孔明,成了那个和我们记忆里的影子重合的样子了。
他找到了他的北辰星,后来他也成为了像北辰星一般的人。
“君子,”诸葛玄想了一想,“君子就是心存良善的好人,上以赤心报效国家,下以孝心敬事父母,人家不理解他,他不恼恨不怨嗔,人家夸赞他谄媚他,他不倨傲不凌人。哪怕身处危难之中也能独善其身,不改远志,谦和而不自卑,包容而不怯懦,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二部:隆中对顺势而为,夺荆州逆境崛起!
隆中对策。扭转危局。谋取益州。
这部开场就是公瑾和子敬在江中弹琴聊天!
当阳长坂坡。作者笔下的赵子龙“这个人身上有蔑视百万雄师的骄傲,他挥起长枪,仿佛天地都将为之臣服。”子龙和他们三还有孔明的关系描画的也很是鲜活且有生活气,真是得仿佛出门就能寻到他们一同吃肉喝酒。
当阳兵败这段极富感染力,如果不是在乱军中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离散,如果,徐庶的母亲也不会被曹军捕获,元直也可与孔明一同辅佐刘备,就像他们曾经约定的那样…后来写到与元直的离别,离别莫轻诉……
赤壁之战前夕,一时瑜亮!
鲁肃想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情景,两个龙姿凤表的男子彼此对视,眸子里皆有星辰般的璀璨光华,犹如两轮同时升起的太阳,照亮他们的脸,仿佛干净的流水般洗过他们如画笔勾勒的眉眼鼻唇。
诸葛亮暗暗地打量着周瑜,这个十八岁便策马沙场的常胜将军,虽是戎马倥偬中陶治出经年的战场雄武,举手投足间却永远是一派容止可观的风流蕴藉。江东人呼之为“周郎”。“郎”者,是对仪容美好的男子的誉称,诸葛亮方见了周瑜第一眼,便以为周郎的称呼太贴切了。
他和周瑜见面的地方在柴桑的传舍里,两人坐在锁窗闭户的屋子里,听着寂寞的寒风吹得院中的黄叶起起落落,宛若一管幽咽的洞箫,宛转、清越,甚或悲伤而惨侧,每一个音符的尾巴上总掉着缠绵的余音。
这个冬天注定不再平淡。
这一场际会才不会是演义里那种。。双方互相刁难,满腹算计,其实也并没有很聪明的样子。 赤壁之时,孔明是初放光彩的北辰星,公瑾则是中天皓月,赤壁是周公瑾之赤壁。
赤壁之后的江陵南郡之争,后来我们都知道那年巴丘公瑾离世。不可卒读,卒读悲恸!然而,猝不及防的下一段就是公瑾离世……
第三部:霹雳手段诛豪强,菩萨心肠安民生
强吞益州。斗法豪强。剑指中原。
开头就是荀彧之死……啊,作者又在温柔地发刀子。
益州终不是荆州,北边只是张鲁不是曹操,刘璋暗弱却也没有八十万大军压境。此刻也没有一路追随的百姓。益州故老和荆州新贵的矛盾,这个开局真难……
另外,感谢成都这几年的地名都没怎么变过,读这一段就像是听身边事那种,亲切。
这期间刘备得到凤雏的相助,随后失去…… 得到法正的相助,马上也要失去。法孝直的离世或许最让他痛哭吧,毕竟法孝直是可以让刘备聊发少年狂的朋友,没有君臣拘束的肆意快乐。 益州的开局很复杂很艰难……后面一步一步变成了今天的丞相的成都。抽不开身,为将来计……孔明啊……
借着作者写离别的刀,突然意识到留关羽守荆州,他们去益州……那一次分别真是他们与云长的永别……
他长叹一声:“刘玄德此生最大心愿是成就英雄霸业,可欲成霸业,却到底要说亏心之言,行亏心之举。”
诸葛亮轻笑了一声:“主公想知道亮的心愿么?”
“是什么?”
诸葛亮的眸子很清明:“亮希望天下平定后,回到隆中,守着几亩薄田,闲来读书访友,不求名利地过完一生。”
刘备有点吃惊:“这就是你的心愿?”
诸葛亮点头:“生于战乱非我所愿,其实诸葛亮不求青史留名,不期成就功业。若是天下苍生安乐,世间再无兵燹,百姓永获富庶,纵然寂寂终老林泉,夫复何憾!”
秋风过境,成都城一片苍黄,行人被风强扯着回过头,恰看见天边那一抹极致艳丽的夕阳,在沉入黑暗前迸射出生命最后的辉煌,那种临界死亡的壮美震撼着这苦难的人世间。
在秋风中结束的这一卷,阴郁得和成都灰蒙蒙的秋天一样。
第四部:大谋治蜀,奇策平蛮!
痛失荆州。白帝托孤。独掌军政。南中平乱。
这本读的超慢,对既定结局的逃避。
那天在去武侯祠路上读到刘备东征之前喊赵云和张飞一块吃饭的情节,之后张飞就遇害了,然后刘备率军出发了,顺江而下,夷陵决战前夕。后来到站了,进了武侯祠,恍惚的感觉他们三才在一起吃了晚饭,再一转眼惠陵神道的桂花香甜勾人…… 读到白帝城前夕了。
最后的最后,他们一个葬在成都惠陵,一个葬在汉中勉县定军山。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邦畿维和,有赖卿才。”
刘皇叔和孔明,那年在襄阳一场棋局开启了这一场鱼水君臣的际遇。 后来在白帝城永安宫里,二人最后的一盘棋,是一场完全信任的倾国相托。
“诸葛亮也不再说话了,他只是默默地仰起脸,目光恰恰越过惠陵的穹顶,望向很远很深的北方世界。那里会完结他和属于他的时代的理想,也可能会铸就永不能弥补的憾痛,可他没有退路,从来就没有。”
十八年过去了,昔日是壮志未酬,如今是生死离别,同样是他们,不同的是结果。
每一枚棋子落下去,都敲出了往事的记忆漩涡,那座被繁华的诗情画意点缀的襄阳城,那一年雾里看花的相遇,那一日坐拥春风畅谈天下的相知,都像秋风吹落的残红,再也开不出满目绚丽。
诸葛亮在心底存了很久的伤感都溢了出来,泪水遮蔽了视线,皇帝的面孔,棋盘上的黑白子,包括寝宫里的一切轮廓,都模糊起来。
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无论是胜利的狂喜,抑或是失败的悲伤,亦没有人分享。十六年,哦,是十八年……其实多少年已经不重要了,便是六十年、八十年,也终究要分离。死亡太匆忙,还来不及做更好的君臣,来不及为理想披上更美的帷裳,来不及在广袤的天下写完他们共同的信念,死亡便要夺走知己的生命。
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主公呵,亦是他这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可他要走了,像一阵风,像一片落叶,像窗前隐退的月光,像一粒飞尘。
走了,离开了,死亡了,这结果真残忍,真残忍啊……
以后还能和谁彻夜畅谈,握着手互诉衷肠,听他说:孔明,你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怎样怎样……
再也寻不得这样亲切而豪迈的声音,就是在梦里,也只是可悲的支离片段。再也寻不得那坚强的依靠,疲累时回过头去,找不到那熟悉的温暖目光。只是一座青草丛生的坟茔,碑上刻着不忍看的名字,年复一年,唯有孤单形影相随。
只剩下孤单了,前途很远,也不知自己要走到哪一年哪一月,当同样的死亡带走自己,那孤单仍然在,纵算死亡也不能消除。
当他不在了,却去哪里再寻一个人,愿意和自己背负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在艰辛的失败中也撑持起胜利的信心,彼此耦合的心是这世间最难得的珍宝。
之后的路独留他一个人了。
然而那天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将来孔明会那样的孤独啊,那些熟悉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开,那些鲜活的面孔啊。虽然后来还会有敬他懂他的人,可是,都是后辈,终归是不一样的……而且后来他将一切都压在自己肩上,再也没有时间抚琴,再也没有时间对弈,甚至,再也没有时间照顾他自己了。
第五部:出师北伐。宫闱晦暗。征程艰难。鞠躬尽瘁。
这一本一开场就是隔壁魏文帝同司马仲达临终前的握手相托。“忠贞为国,不相负君。”
这一本重点便是丞相一次次的出兵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啊。
第一次,上了那厚重的《出师表》,失街亭斩马谡,但是幸而遇到了姜维。诸葛亮怅怅一叹:“二十七,大好年华。”他蓦然生出一种宿命的感觉,自己正是二十七岁承蒙昭烈皇帝知遇之恩,从此君臣知己,风云际会,今日偏让自己遇上二十七岁的姜维,这,会不会是上天的安排。
后来,赵子龙也离世了,人才凋敝独木难支。
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啊,可惜,他和孔明终究不是一类人,可惜,李严终不是那样可以为了兴复汉室而倾尽所有的人,可惜,先帝的遗愿终不是李正方的理想。
可惜,先帝的遗愿甚至不被刘禅所铭记。他只想做在成都温柔安乐的阿斗,所以就把一切都扔给相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虽然阿斗是真的心疼相父,可是你不会像昭烈皇帝那般,为了让他专心一件事而力排众议,你只会把稍微难以决定的折子一并送往尚书台送往丞相府,让他淹没在那些细碎的琐事里……
没想到的是,读到这最后一部,我也是这般的思念昭烈皇帝啊。
书里写起成都的天气,说冬天下雪我是不信的,但是说到成都冬天的寒意那是侵入骨髓的冷。
皇帝同意在沔阳为已故丞相诸葛亮立庙。自诸葛亮去世,朝野内外屡请立庙,可皇帝总是固执地不准,他像是卯着一股幼稚的脾气,偏偏要和思念诸葛亮的民心作对,百姓不得已于野外路祭,甚不合礼秩。直到这一年,步兵校尉习隆与中书郎向宠等人上书朝廷,请于沔阳立庙,以顺应民心天意,皇帝也不知怎么,忽然就同意了。
景耀六年,当祭祀诸葛亮的庙在沔阳建起时,蜀汉灭亡了。
这样,勉县那座武侯祠啊……那是你阿斗留给相父的最后的一点念想么?……
唯有定军山下、武侯墓前的双桂,始终执着地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那千年前的悲欢离合,那曾经滚烫如火的理想,以及扼腕悲怆的遗恨。
一千七百年过去了,永恒,在定军山的翠微幽静间驻足,他一直都在,从没有离开。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总算是鼓足了勇气,一鼓作气将最后一卷读完。
怎么能忍住不哭?虽然是那个早就知道的结局,但是在文字里再现出来,那清俊的面庞染了病痛,那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之人,被无法根治的旧疾一点点一点点的蚕食,如何教人不心痛?他心里装着天下苍生,装着他们的理想,装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却唯独没有自己,为了先帝的遗愿为了你们共同的理想,你毫不留情地燃烧自己,毫不怜惜。
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读这最后一卷,每一个天气的描写,每一个隐隐约约的预感,都是那冰冷冷的谶纬之言,无不指向那个早就写好的结局。书里你安慰修远的话语,孩子啊,没有人逃得过死亡……似说给捧着书也在哭鼻子的我听的吧。哭到伤心极了的时候,忽然想,冥冥中也许你看到了,又一个后生在为五丈原哭泣,也许你会微笑着用手中扇子轻抚我肩以示安慰吧。我相信,你一直都在。
稍微平息一下情绪,卷尾,后来的事。寥寥数行,交代了那些自君走后的事情,文字里不带情绪,可是读书之人却再次掩面哭泣。
“天命难违,但亮从不信天命。”
“那你信什么?”
“信自己。”
是啊,那时你就说过“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你做了你能做的所有,对得起先帝与你的理想,对得起天下苍生。
刚开始读这部书的时候,读到那些以你的视角看到的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叔父、公瑾、玄德、子龙…悲伤尚且能控制,只叹不可卒读。可是,最后的这个结局,怎敢慢慢细读啊……
哭到头疼胃疼两眼发蒙……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