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杨怡&杨茜尧 | “黑色月光”下的彩色人生
雪映移城 2024-11-05

从10.25看完《黑色月光》超点后,就一直有种走不出来的感觉。

一边无限吐槽的剧情的无脑和漏洞百出,一边又深深磕到了风月cp的糖。

看完了那个晚上脑海便有无数想法,想圆一点念想,花了一周“奋笔疾书”了几章同人的续集,却又在这个过程里逐渐爱上其中的演员。


作为一个从小看TVB长大的孩子来说,杨怡的名字一点也不陌生。

但是,看了十几年的剧,知道很多耳熟能详,却好像一直没有get到,直到如今却因为满月这个角色被深深吸引,不可自拔。

 

开播前,几乎所有的宣传都是无非是两个点,一个是暗黑复仇的新颖独特的题材,一个便是阔别多年回巢拍剧的主演杨茜尧(杨怡)。

所有的宣传海报都可以看出,这是不用质疑完完全全的大女主,海报的C位,独一人的C位。

本来对于TVB的剧就有一种情怀,加上去年《新闻女王》的大爆,以及预告和人员配置的吸引,对于这个剧还是非常期待。

 

 

10月9日,刚刚结局国庆的假期,用一部剧来治疗这种假后综合征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开播的第一天,便第一时间去看。

节奏很快,主线很清晰,脉络也逐步铺开,开篇的感觉的确不错。

以至于随后每天下班,第一件事便是追剧。

开篇的节奏和叙事风格,的确很快能抓住人们眼球,以至于开播不久就破9000。当时,多少希望能破万。

 

 

可惜剧情来到中断,各种bug也逐渐变多,吐槽的声音也变多。

现在回头想想,真希望停留在14集就结束,或许能到7分以上。

然而,正因为后面剧情开始变得无脑,导致我的关注点从剧情转向了演员。

抛开了剧情,我开始被杨怡的演技震撼到。

以至于现在电视开播后,我还会时不时二刷,盯着她所有微表情看。

 

 

当你的实力足够强大,所有人都会为你“不值”。

这是我初步考古后,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

事实上,从看到定档、开播消息,到后面每天不经意刷到的帖子,我都能在为数不多的评论里面看到网友对于杨怡演技的肯定。

一开始我还好奇,近几年几乎没有作品、毫无水花的她,会得到这么多的关注。

评论上,不少人指出是冲着她来看看的,也有很多赞美和敬佩的声音。

在看习惯了内娱千篇一律控评的言论和做数据的水份后,看到这些真实的评论,突然有点感慨。

与那些流量随随便便几千上万的评论相比,寥寥数十的评论,的确少得可怜,但是看上去却是无数人的真心话。

 

当时我还好奇,也有点惋惜,口碑如此好,但是却很少再贡献新作品、

直到后面越来越get到的时候,那种由心的感慨和惋惜感,越发强烈。

 

入坑后的第一件事,大概都是考古。

从基本的百科,到刷遍各种社交媒体的帖子,再到搜寻各种采访、报道,再到B站上刷各种cut。

一系列操作下来,我发现我是越看越是佩服不已。

如果把这种佩服分类,我心里大概可以分几类——

 

草根出身,稳扎稳打

看完她的出道以来的经历,我不经意就联想到赵丽颖。在这个既讲出身,资源流量为王的时代,草根的出身想要逆袭,真的太难太难。

艺训班出身,从跑龙套、路人甲乙丙开始,到争取到小角色,到突破,到配角,到主演,到抗剧的绝对领衔主演,这一条路走了十多年。

确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

她算不得上很大器晚成,但是对于很多同期来说,她的起步并不快,当同期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而她却还在扮演着毫不起眼的角色。

但这个过程的确成了磨砺演技很好的经历。

在考古的时候,我才发现她是tvb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所谓的“大满贯”。

 

“大满贯”的说法,在各行各业都被说烂了,但是即使很多人嘲,这个称号依旧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有力代表。

我一直觉得在TVB这种相对内娱范围小的圈子里,大多数人都是一步一步向上,才发现,好像要一步一步收集完这些奖项原来还是绝少数。

从2003的“飞跃进步奖”,到2008的“最佳女配角”,到2009的“我最喜爱的电视角色”,到2012的“最佳女主角”。

 

 

她一次都没有偷步,真的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而且据说还是第一个全民民选的视后,在当年似乎还不那么注水的时代,真正由观众们一人一票投出来,真正的实至名归。

 

看到有人把她各个时代的作品剪成的视频合集,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直到近十年过去了,还有挺多人对她的哭戏印象深刻,依旧津津乐道。

 

当时21集出来后,无数人骂剧情,但与此同时还有一堆人在赞叹她的诠释。

甚至很多人会说“看到杨怡哭了,就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她”“深深被杨怡的哭戏折服。”

 

正如她采访所说的,自己大概是为数不多,演反派、演坏人,但是会不讨人厌。

也有很多人觉得,在深沉、黑莲花的赛道上,她是绝对的一骑绝尘。

从开始出彩的反派《宫心计》姚金铃,到后面《再创世纪》的章明晞,到《家族荣誉1》的甄芯,到《黑色月光》的余满月,真的就像是这次剧的宣传语“女王一黑到底”。

在这个赛道上,她的诠释的确让人无可挑剔。

正如导演评论的那样,很喜欢她的反应,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让人意料之外。

看上去会很舒服,会让你不仅代入,尔后敬佩。

 

 

甚至哪怕息演多时,基本功一点没有落下,反而随着阅历的增加,表演的层次更丰富,诠释得更有深度。

以至于到了后期,无数网友喊话“如果不是杨怡,这个剧完全看不下去”,“后期完全是冲着杨怡忍着看”……

 

昨天刷到一些收官数据以及对于十月影视数据的汇总。

月榜季军的成绩,其实算是差强人意吧。

毕竟不管平台还是流量,这部剧还是难以跟其他对手相比。

所以,在我看来,其实算是个不错的成绩。冠亚军都有流量加持,加上港剧式微和受众面的综合因素,能在一众聚集中杀出重围,夺得一个前三席位,还是非常可喜可贺的。

 

 

当然,很多人也会觉得相对于去年大爆的《新闻女王》,似乎还有一定距离。但很多时候需要讲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个人觉得,一来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接连出现多个爆款,二来当时的宣发团队真的厉害,三是黑月的题材注定难以有足够广的影响力。

《新闻女王》可以视为职业剧,某个程度来说,可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从中可以拿出很多讨论话题来宣发,从而引起广泛的讨论度和热度。

但是《黑色月光》从本质来说,是一部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复仇剧。甚至不少人会觉得如果不是合拍剧,内娱大概不敢写这种题材的现代剧。这个本质就让这部剧只能从“爽”,“癫”之类出发去宣发,只能寄希望于剧情,而不大可能因为一些深入人心或者贴近生活的话题而达到一定的讨论热度。

所以在开篇,剧情逻辑还算正常的情况下,热度稳步提升,但后期剧情bug堆砌,毫无逻辑可言后,就没办法延续。因为已经没有可以吸引观众的点,宣发的所谓“癫”都只能一再停留在很基本的表层。

 

以至于,结局后,不少人会替她感到不值。

狗屁不通的剧情逻辑,白瞎了好演技……

也有一点偏激的言论,认为后期逐渐变成双女主的宣发有点不妥,认为现在取得的数据都是一个人抗剧的结果……

 

当然,没有对错,客观说,剧的确烂尾,剧情也的确高开低走,但是教科书一般的演技,的确让人爱不释手。

 

 

性格好人缘好,干净大方

考古的过程,我很喜欢去看每一个帖子、每一段评论下的评论。

让我不禁想要惊叹的是,几乎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清一色的好评。

甚至于可以说,几乎找不到一个黑点。

即使是在言辞犀利的港媒追击下,在豆瓣这样充斥着各种对打声音的贴子里,我都找不出一个我认为的黑贴。

清一色的赞叹和惋惜,也足以从旁作为一个人的有力佐证。

很多评论都说,性格很好。而从很多采访中也可以听到大家对她的评价,普遍是率直、善良、勤奋、肯拼。

而人缘好,很多人都说从每次获奖的祝福,以及当时婚礼出席的人员,可见一斑。不少人戏称,她婚礼的嘉宾名单比台庆颁奖礼之类的港娱大型活动都要强劲,简直可以用星光熠熠来形容。

 


为数不多,还被人讨论的所谓“黑”料,大概就是两个。

但是也纯属有点子虚乌有的感觉。

第一个是颁奖礼上一个耸肩的动作和被认为不屑的眼神。

当然,这无疑是有点被无限放大和曲解意思。但是时隔十多年,在近日的宣传活动中,这个事件还被重新提起,也可以证明,大家实在挖不出什么黑料,只能翻来覆去盯着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其实算是热议了一阵,但大体上是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大多数人都还是支持她的。

 

第二个事情大概就是所谓的“车厢事件”。

当然,对于这个事情大多数人其实觉得不在意,毕竟这算是私人事件,而且事后很快澄清,还大方官宣了恋情。

官宣之后,各种不支持不看好的声音。而现在回头看,十几年过去了,人家还是好好的,中间甚至俩人都没有传出任何绯闻。就冲这一点,其实就足够干净了。

 

清醒通透,责任心超强

如果非要说“诟病”,那大概是选择了人们认为的传统——结婚生子、隐退息演。

当然,与其说是“诟病”,不如说是惋惜。大家替她感到惋惜和不值。

在近日各种剧宣活动上,人们都纷纷感叹,“状态真好!”

以至于评论上充斥着一种玩笑话“叫罗生回家带孩子,让阿怡赶紧出来拍戏!”

观众们看习惯了她职业女性的角色,理由当然地决定生活也应该一样,选择因为结婚生子而隐退息演,的确让很多人不解,或者说“失望”。

而且选择托付一生的这位男士,还并非大家眼中的好好先生。

从官宣开始,一些不看好的声音似乎从未停止。

虽然,打心里说,这种并非“王子公主式”的搭配,的确让人有点惋惜,而且在荧幕情侣上,她有更配更让观众喜爱的cp。

但是,从官宣以来,每一次的采访,都可以看出她的清醒和通透。

 

感情,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虽然有些许惋惜,但是十多年后,看着他们这段感情,携手走来,开花结果,也确实是另外一种安慰。

 

无数人说过她是一个耿直的女孩,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也逐渐学着圆滑,情商也逐渐变高。

每一次采访,有人说一些看不起男友的话,她都会很机智很巧妙去帮男友挽回面子。

当然,后面我从看的为数不多罗仲谦的采访中,还是能感受到他打心底对于另一半的感激和爱。

回过头看,也许他们的确不是彼此做好的选择,但是因为一起努力,变成了彼此最合适的选择。

 

当时,一个只有27岁的男生,其实还是一个贪玩不定性的年龄。而他坚定选择了一个女生,哪怕所有人不看好,哪怕事业还处在一个迷茫低谷期,但他没有退缩。

当时,一个32岁的女生,在事业欣欣向荣之时,熬过了十几年,似乎也的确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歇一歇。她选择了外人看似“劣迹斑斑”的他,选择了一个比她小,看起来事业不如他,被所有人不看好的他。

其实也是需要足够的勇气。

 

放在现在看,有人会觉得她是在“扶贫”。

在一起后,人们似乎明显看得出男生的转变,以至于不少人说,她像是在“养儿子”一样,把这个男生重新调教了一回。

 

对于一向被认为无敌乱的娱乐圈,能在这种绝对悬殊之下,携手走过十多年,且几乎毫无负面新闻,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然说回这个选择,很多人觉得这是港星一个“通病”。乍看起来,香港是一个大都市,言论自由,思想先进,但从底层看,又裹藏着一种深入骨子里的传统。比如论资排辈,比如豪门内的长幼嫡庶,比如很多人心底里的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观念。

在我看来,其实是每一个人到了一个阶段不同的选择。

不只是说传统的观念,而是一种身心极度疲倦后,渴求的转变和休息吧。就像GAP year一样,只不过稍微长了些。

在我看来,这个选择应该是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交杂。

 

从个人上说,入行17年,从寂寂无名到公司的中流砥柱,事业上算上经历过高峰低谷,身体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疲倦不堪的时候。从很多采访中可以听出,她的身体不太好,也因为拍戏落下了很多病根。她姐姐也在采访中为此伤心不已。

从外部上看,随着市场走向,港娱可以说逐渐式微,当年人们热议五小花旦的全盛时代已经渐渐远去,而她似乎也已经是留到最后的一个。加上合约期满的机缘巧合,这一切似乎都在推动者她完成这次转变。

 

或许从一开始她没有想过会就此告别这么久,或许也想谋求更多其他方向的发展,只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太多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吧。

没有趁着内娱市场最好的时候打入内地市场,大概也是一种惋惜。

而反观,余诗曼就把握住了很好的时机,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机遇。

 

不过选择或许没有对错,更多的只是取舍。

取舍本就不易,取得一个大体的平衡,自己不后悔就足够了。

 

在无数的采访中,我会觉得,不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相处模式。听不到她说出很多什么特别甜的事情,但是却在一种看似无所谓的语气里让你深深感受到这段感情的真实质朴。就像是听你朋友在跟你分享一般。

无数次她都表达出一种自己也不可置信的感觉,认为从未想过陪伴自己的人是现在选择的人,也一直诧异于另一半会选择自己。

但是你又能在一些娓娓道来的小事里面,真实感受到俩人的支持、陪伴和相信。

至于男生的采访,每一次问到私人问题,他都会不吝赞美,并且表达感激。一次也许是客套体面,但每一次听下来,就足以让你信以为真。

 

包括最近看到的几个,我很记忆尤深,也觉得很好玩。

一个应该是黑色月光杀青的时候。

记者问道:“之前采访罗生的时候,他说你很辛苦,每天拍到半夜才收工回家。”

她的回答没有很客套,而是开玩笑,“他在你们面前肯定这么说,难道说‘累死她算了’吗?”

 

第二个就是最近剧宣,很多人问老公有没有看戏,然后她在年初播《婚后事》的时候有没有陪老公看。

“有,不过我是绝对不允许他说不好的。他总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处理?’、‘那里为什么这样处理?’,我都说会让他打住‘停,不要质疑我,我就要这样做’。”

“当时他戏播的时候,正是我们拍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每次回家陪她看的时候,其实我眼睛都快睁不开,只能好好好附和着……”


这些越看似日常玩笑的话,反而越是能让人感受到俩人的感情是真的好。

 


第三个就是之前《嘉人友约》的结尾。

她说到自己和老公一直都是财产独立,坚决不用对方的钱,对方也不要用自己的钱。而且还很斩钉截切的提到一句“从一开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你可以出轨,但不要想我会回头。”

怎么说,其实之前挺多人会觉得她的选择多少带点“恋爱脑”,但是至少我觉得从根本上,从她自身经历看,这只是一个阶段的选择,但不是说为此就会不顾一切。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应该理解为——

我渴望爱,而刚好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给予我爱和照顾,我相信他所以选择他。但是我也有足够能力和信念可以照顾我自己。如果有一天你要变心了,OK,没所谓,那你走就是,不要想从我这里顺走什么,也不要希望我会回头。

某个程度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清醒和通透。

 

除了感情的选择,对于家庭的责任心,也让人心疼。

以至于很多人觉得,看着她就觉得有种“苦情”的感觉。就像那种要担起一个家庭的长姐一样。

而实际上,她有一位长姐,但更多时候,在家里她才扮演者“姐姐”的角色。

回看她姐姐的采访,以及一个两姐妹的采访,都不难看出,两姐妹的感情是真的好。

哪怕说是镜头前多少有“客套”的意思,但几乎真的是一提到妹妹,姐姐都会不由自主的哽咽。

从懂事开始,她或许就不自觉开始学着扮演着家庭支柱的角色,保护母亲和姐姐。

到后来,她拥有更多机会,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也就理由当然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责任。

在这种绝对的强大责任负担下,她还能一如既往保持着活泼开朗、率真可爱的性格,也确实难能可贵。

 

 

喜欢大大方方的营业,爱听少套路的采访

在这个考古的过程中,也许因为时代的问题,因为社交媒体的不同,其实能找到的物料不多。

没有所谓的工作室发图、发宣传,也没有无数的站子辅助,同时也找不到什么杂志专访,活动之类,甚至于连综艺也没有。

但是真的每次看宣传和采访都要感慨,大概是教育模式的不同和言论自由的观念,看港台明星的采访,总是觉得更有意思,营业也大大方方。

不是套路式千篇一律的问题和答案,不是强迫上班式的营业,也没有一片无脑的控评……

一切显得更加有趣。

 

十多年了,让大家嗑生嗑死的“明怡”cp竟然还会大大方方的营业。会大方地说“我爱马明,我真的很爱他”,会在采访一半看到的时候他就马上起身拥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不假思索提到他是自己的首选,是自己最希望合作的对手。

真好啊,大大方方的营业,坦白少套路的回应,这才是观众们想看的真诚。

 


此外,想要一提的还有粉丝和微博。

看惯了流量们的套路,其实有瞬间还是会感慨,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态。

不过回看一些视频发现,还是享受过那些被众星拱月的时刻。

听过她很多次致谢里面提到感谢粉丝,也看到那些年粉丝们接机送机的画面。

只要你值得,总还是会有很多很多爱你的人。

而且,时光还会替你筛选,剩下最真诚最真诚的彼此。

 

大概微博从来不是他们首选吧,不过看到为数不多没有锁也没有删微博的。

这种坦荡和“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态度就很赞。

回头看那些2010年的微博,有趣又搞笑,有点无厘头的聊天式发博,真的就像是时代的遗物了。

 

 

只要你开心,不管这条路怎么走都可以

也许的确是错过了最好的时候,也许的确是放弃了很多很好的机会,但是也在另外一个层面收获了很多。

而时隔多年后,当你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状态满分的样子,就很好。

随着这部剧带来不了什么口碑上的有效推动,或许也带来不了多少实质性影响。

但我依旧相信,这是一阵风,乘着这阵风,你可以去更多想去的地方看看。

看着推广变多,看着剧宣活动的每一次漂亮亮相,似乎大家都在呼唤你的归来。

时隔多年,我竟然会期待那个已经“无人在乎”的TVB“年会颁奖”,也会开始刷各种消息。只是希望看到关于你的好消息。

我真心希望你能再次加冕,即使此时的你无需要奖项来证明自己,但是我希望奖项可以让你坚定走下去的路。


年中时你采访上说,从前都是以各种角色的身份展现给大家,希望后面有机会能参加真人秀之类的综艺,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我。

姐姐,你说了,我就会相信,真的很期待,很期待你有更多的作品,不要埋没自己的才华,好好闪耀!

 

 

且期待,且考古。

重新去看她的故事,去看当年的剧,重新去刷当年的采访。

我好像也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

很多人说,近年来tvb的剧越来越差,连情怀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我看来,情怀就像是回忆的一部分,不是说什么什么就会消失。

记忆里,还有小时候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画面,那会每天回学校的“社交”就是分享昨晚看的剧。

记忆里,还有那时因为住宿错过的一些剧,会在放假的时候想尽办法去补看。

记忆里,还有很多个寒冷的夜晚,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奖项揭晓,然后一边惋惜一边吐槽。

 

近几年,越来越少看实时电视,但是还是没有舍得取消机顶盒,只因为只有这个途径,可以最直接和实时看TVB。而母亲一直觉得,看电视TVB永远有一席之地。

 


推荐文章
评论(6)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