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包书皮
一只小书虫 2017-09-13

给新课本包书皮,似乎是中国小学几十年来的老传统了。今年九月儿子刚上小学,入学当天就领回来十几本教材和练习册。老师建议,全部包上书皮,并写上书名和小孩子的班级、姓名。

干过这个活儿的人都知道,包书皮较好的纸张,当属牛皮纸,或是挂历的铜版纸。前者一般家庭都没有,还得专门购买,这与勤俭节约的理念相悖,必须忽略。而现今铜版纸挂历早已不再流行,只能另寻替代之品,单位中举行活动多余待弃的宣传海报,便是佳品。废物利用,多好!

花了一个下午,包了十几册书皮,可是小家伙自己却在外面与小伙伴们疯颠,一点儿也没有参与其中,这让我颇感不快,但又无可奈何。抚今追昔,这包书皮的传统活动难道正在失去他的意义吗?

二十多年前,正是自己读小学的时期,第个学年初,是我最为期待的时刻,因为学校里会发新书。我们端坐在座位上,看着老师将新课本一本本撂在课桌上。我轻轻地抚摸着崭新光滑的墙面,贪婪地呼吸着新书特有的铅墨气息,内心无比地激动,仿佛我的面前堆满了艺术珍品。然后怀着虔诚的心,我小心翼翼地将课本带回家,在父母的指导下包书皮。桌子要反复擦上好几遍,挂历纸也要保证一尘不染。

这样,我的书一般用到学年结束还崭新如故。后来到了中学、大学,尽管没有再包书皮,但我已经养成了小心用书的习惯,每一本书都保持得非常好。

后来,无意间听到一种观点,说书就是要多翻多看,书没有翻烂,说明知识没有掌握透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嘛!我习惯性对号入座,果觉得自己看似成绩良好,确实是知识不够扎实,不由得阵阵惭愧。于是突然间,破旧的书在我眼里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我相信这书的拥有者一定也很有成就感。从此,我对书的外观和形式的保护,便逐渐淡然了,顺其自然罢。

经历了这个过程,我对包书皮这项活动产生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了。

第一,这是一项亲子活动,类似折纸游戏一样,通过细小的互动,促进了两代人间的交流沟通,加深感情。

第二,这是一项仪式,完成结实、美观的书皮,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量体裁衣;在书皮上写上书名和班级,增强小孩子对科目的感性认识和学校的归宿感,这些都传递了一个信号,告诉小孩子要上学了,对待学校和学习,一定要严肃认真。

第三,活动传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一种敬畏,形式上是给书本添加了保护,更深层次则是对知识的守护,对文化的传承,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儿子再长大点儿能够理解。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