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7RM2使用2周简评
注:以下观点皆为本人主观感受,请自主选择或判断内容
[图片]
一、做工
1、优点:
a、机身整体扎实,底板部三脚架孔区加强。
b、按钮阻尼较适宜
c、卡口全金属
d、手柄部分做了调整,握持更加牢固
e、机身喷涂不宜沾染指纹(耐用度待更长时间使用)
2、缺点
a、作为这个价位的旗舰135微单机器整体无防尘防水密封,抗操性较弱
b、眼罩橡胶较松,容易脱出
c、翻转屏连接部分属于较脆弱部分,使用时须比较当心
d、屈光度调节无止点限位,到头了还能继续旋转
[图片]
二、操作及使用体验
1、优点:
a、自定义功能键比较多,设定方便
b、T* EVF明亮细腻,比同位236w...
注:以下观点皆为本人主观感受,请自主选择或判断内容
一、做工
1、优点:
a、机身整体扎实,底板部三脚架孔区加强。
b、按钮阻尼较适宜
c、卡口全金属
d、手柄部分做了调整,握持更加牢固
e、机身喷涂不宜沾染指纹(耐用度待更长时间使用)
2、缺点
a、作为这个价位的旗舰135微单机器整体无防尘防水密封,抗操性较弱
b、眼罩橡胶较松,容易脱出
c、翻转屏连接部分属于较脆弱部分,使用时须比较当心
d、屈光度调节无止点限位,到头了还能继续旋转
二、操作及使用体验
1、优点:
a、自定义功能键比较多,设定方便
b、T* EVF明亮细腻,比同位236w的A7R在视觉上有明显提升
*A7R的EVF显示粗糙感在这带上提升明显
c、wifi功能操作方便稳定,NFC由于苹果手机没有测试
d、静音快门适合特殊场合拍摄
e、对焦迅速且安静尤其在搭配原厂FE镜头时,我用的是FE35 F1.4 ZA。对焦模式选择多
f、转接体验后面单独说
g、对焦点放大功能配合峰值对焦使得使用手动头变得更加方便
h、五轴防抖很实用,未开静音快门的情况下尝试1/2s手持也能有很高的出片率(转17TS)
i、移动电源充电中可拍照(最好有2A的输入电流)
j、4k拍摄追焦流畅稳定
二、缺点:
a、自定义键位置盲操时并不特别舒服尤其是C3
b、整体操作体验尤其在对焦点切换上和单反比还是有差距(如5D3的9向键直接调整)
c、静音模式下快门时滞增加
d、动态拍摄流畅度体验和单反还有差距
e、app安装过程体验差
f、不能设置仅EVF取景且回放才用LCD(EVF看回放怪怪的)
g、电池容量低不耐用,单独充电器充满居然要250分钟,直接机身充电速度较快
h、主拨盘锁定按钮然并卵
i、我并不喜欢1键对焦点100%放大功能
j、jpg和raw存储搭配少
三、画质:
1、优点:
a、4200w像素低感拍摄分辨率极高,摩尔纹较轻微
b、4k摄像画质优秀,截图可当照片用
c、宽容度较高,明显好过5D3
2、缺点:
a、高感并没有传说的那么优秀,我使用机器都是关闭所有降噪的。
使用下来ISO800已经明显噪点(Sony的噪点是彩色噪点在A7R测试时我就说过),当然缩小到和5D3同样的2200w像素后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直接4200w,我觉得ISO800已经属于噪点比较多的了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高感好必须建立在没有任何机内降噪的基础上的,就目前看来135高感控制应该已经到了各家的瓶颈了,对于目前不断攀升的像素来说对高感都是相悖的。所以主打高感的机器像素都低比如A7s,D4s,1DX等
c、连拍,静音模式下都是12bit RAW,色阶连贯处后期易断裂需要特别小心
d、至于网传的高感长曝+5ev这个问题我没有测试不作评价。
四、关于转接
请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http://playanybody.lofter.com/post/24ade0_7dcbf09
五:总结
A7RM2作为目前关注度最高的机器之一,我个人认为总体还是很平衡的,从画质,性能,方面来说已经具备部分挑战传统135单反旗舰的实力,但是在操控可靠性以及周边拍摄附件方面还有差距。但是瑕不掩瑜,A7RM2还是一部完成度相当高的机器的。
购买建议:
1、主力单反备机 推荐度*****
2、主力机(爱好者) 推荐度*****
3、主力机(商业用途) 推荐度***
4、主力机(人文类) 推荐度*****
5、主力机(风光类) 推荐度****
“换一个角度去拍,会有不同的效果!”
每一张照片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你的照片必须是别具一格,不能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常想,怎样拍出不一样的照片?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换换角度,多观察。也不要一直停留在一个位置一个角度。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在舞者的背后放了一盏SB900 (手动M 1/1 50mm 无柔光罩)然后升高到两米的位置,并调整为向下倾斜30度角度,这样的设置是要把影子投放到地上,灯太矮影子会太长,...
“换一个角度去拍,会有不同的效果!”
每一张照片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你的照片必须是别具一格,不能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常想,怎样拍出不一样的照片?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换换角度,多观察。也不要一直停留在一个位置一个角度。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在舞者的背后放了一盏SB900 (手动M 1/1 50mm 无柔光罩)然后升高到两米的位置,并调整为向下倾斜30度角度,这样的设置是要把影子投放到地上,灯太矮影子会太长,太高影子太短,所以在拍摄之前可以先预计一个适中的位置,拍几张然后在做一些调整。当灯的位置设置好了以后,我就来到4楼,穿过窗户向下俯拍得到了这张照片的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