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块广告牌:一场“疯女人”的自我救赎
一部余味很足的电影。每个宏大且丰富的作品必然少不了有血有肉,且性格鲜明的人物。那我就先从角色聊起吧。
而这个故事中,主角们更是扮演着多重身份:
主人公海耶斯——母亲、妻子、社会边缘人…
威洛比——警长、权威人士、丈夫、父亲、癌症晚期患者…
迪克森——警员、儿子、同性恋、种族歧视者…
各种身份的背后是立场和价值观的冲突,这便带来了大量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的反转和高潮,让人看的拍手叫绝。
如果我们了解下故事的大环境,剧中人物的行为或多或少能有所理解。时代和背景孕育了人物,该故事发生于美国重建时代——历史上1863到1877年,当南方邦联与奴隶制度一并被摧毁时,美国试图解决南北...
三块广告牌:一场“疯女人”的自我救赎
一部余味很足的电影。每个宏大且丰富的作品必然少不了有血有肉,且性格鲜明的人物。那我就先从角色聊起吧。
而这个故事中,主角们更是扮演着多重身份:
主人公海耶斯——母亲、妻子、社会边缘人…
威洛比——警长、权威人士、丈夫、父亲、癌症晚期患者…
迪克森——警员、儿子、同性恋、种族歧视者…
各种身份的背后是立场和价值观的冲突,这便带来了大量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的反转和高潮,让人看的拍手叫绝。
如果我们了解下故事的大环境,剧中人物的行为或多或少能有所理解。时代和背景孕育了人物,该故事发生于美国重建时代——历史上1863到1877年,当南方邦联与奴隶制度一并被摧毁时,美国试图解决南北战争遗留问题的尝试。在新旧文化冲击下,主创们也是借此讽刺了一系列问题——种族歧视、恐同、男女不平等、侏儒歧视、神父亵童、战争中的非人道行为…
回到角色本身,主人公海耶斯实在让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她作为社会边缘人,无视所谓的“三纲五常”,在守护三块广告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人物外冲突和人物冲突——社会舆论压力、前夫的愤怒和嘲讽、儿子的不理解、迪克森的威胁…她都一一反抗,然而事态急转直下。海耶斯的内心也饱受煎熬,她已经从主动出击不可避免地进入被动的漩涡…
为什么我会称呼海耶斯是“疯女人”?相信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心里都有答案。但她并不是唯一疯狂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在前半段的“闹剧”中,唯一较为理性的存在只有威洛比警长——也选择了开枪自杀,迎来了故事第一个高潮。
故事本身有两条清晰的线:
一是广告牌的诞生——守护——烧毁——重建
二是追查强奸犯 杀害安吉拉的凶手
但当我们深入人物内心,我们会发现一条隐藏的线——主角们的自我毁灭与救赎
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入自己布下的深渊呢?
海耶斯:从开始母亲与孩子们之间便有一道跨不过的鸿沟,甚至可以说安吉拉的死是海耶斯间接造成的,这个打击对于母亲是致命的,摆在海耶斯面前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找出凶手。故事便从树立三块广告牌开始讲述,对海耶斯来说广告牌不仅是用来威胁警察局去找凶手,更是象征她找出杀害女儿的凶手 救赎自己的最后一线希望。从安装3块广告牌、伤害维护警长的医生…海耶斯由最初的无助、后悔和自责统统转化为偏执和愤怒,且一步步升级。当她因为广告牌被烧毁后,愤怒值到达顶点——一把火烧了警察局,这也迎来了故事的一个高潮。至此,海耶斯陷入了双重困境——威洛比警长自杀,迪克森警员因为她而毁容,事情没有任何好转,一切变得越来越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警长威洛比:这无疑是一个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角色,他作为镇上警长,被人们尊重和敬仰,但被查出癌症晚期 生命所剩无几。同时面对海耶斯的威胁,他却默默帮海耶斯交了一年的租金,希望她最后能找出凶手。生命倒计时的第一天,威洛比就遭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死亡对威洛比来说就是解放。他在自我毁灭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留给迪克森的绝笔促使了迪克森由“坏”变好,而威洛比的精神也得到了延续。“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警员迪克森:迪克森可以说是这个故事中“成长”最多的人物,在故事前半段,他是与海耶斯冲突最多的存在,方法则是以暴制暴。在威洛比自杀后他彻底失控了——把red暴打并顺便把他推出窗外,这也让他丢了警察的饭碗。主创们在迪克森身上安排两个戏剧性的片段——作为种族歧视者却被新上任的黑人警长开除,迪克森毁容后和他爆打的red安排在了同一病房,而后者却选择原谅了他…同时威洛比的自杀和信,也促使迪克森真正开始去做一个好警察——选择帮助海耶斯一起寻找凶手,惩恶扬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把自己逼入绝境走向深渊?
主创在后半段已经给出了答案——“愤怒只会带来更深的愤怒”。在故事的最后主角们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故事的假结尾和反转,是我认为本片最精彩的高潮——迪克森以为“凶手”并不是真凶,而是一个美国士兵——即使他的确是另一场暴虐中的强奸犯——只不过地点发生在另一个国家…这不禁让人细思恐极。
而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海耶斯最后还是没能找到真凶,也许她已经一无所有了,但是她的三块广告牌依然树立,身边也有迪克森结伴通行…绝望的故事中开出一朵希望的花,这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结局。
一句话总结:能毁灭的只有自己,能救赎的也只有自己。打不倒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坚强。
【魅影缝匠】我不怕下地狱,我怕地狱里没有你
观众对残酷爱情并不喜闻乐见。这一点从喜剧在爱情片的占比就能窥见。
不难理解,现实已如此多艰,才更需要电影来积极造梦,以慰现实。
但也有那种电影,它不造美梦,也不停留于放大残酷。它越过残酷,到达一个全新的,挑战主流价值观的位置,常常让人像中毒一样想认同又不敢认同,辗转反侧间好像也就一个“虐”字,但又流不出眼泪。
比如《两小无猜》,比如《白夜行》,比如《魅影缝匠》。
——————————————
对于《魅影缝匠》这部低调的冲奥片,我一开始想的很简单,以为它是又一部《时尚先锋香奈儿》或者《伊夫·圣罗兰》。而看完后我才明白导演保罗的用心良苦——他并不想讲什么...
观众对残酷爱情并不喜闻乐见。这一点从喜剧在爱情片的占比就能窥见。
不难理解,现实已如此多艰,才更需要电影来积极造梦,以慰现实。
但也有那种电影,它不造美梦,也不停留于放大残酷。它越过残酷,到达一个全新的,挑战主流价值观的位置,常常让人像中毒一样想认同又不敢认同,辗转反侧间好像也就一个“虐”字,但又流不出眼泪。
比如《两小无猜》,比如《白夜行》,比如《魅影缝匠》。
——————————————
对于《魅影缝匠》这部低调的冲奥片,我一开始想的很简单,以为它是又一部《时尚先锋香奈儿》或者《伊夫·圣罗兰》。而看完后我才明白导演保罗的用心良苦——他并不想讲什么中规中矩的艺术家情史,他真正想探讨的是人与人情感边界的打破与重建。
Reynolds与Alma从一开始动物性的电光火石到后来的长期制衡,最终达到二人世界的纳什均衡,整个过程充满暗潮,张力十足。本以为是灰姑娘和国王的浪漫童话,最后却发现是女巫和吸血鬼过招。
电影对爱情以及两性关系边缘竭尽全力的探索挖掘,让人捏了把冷汗,也让我心服口服。
我惊讶于这部作品踏着相对阴沉的基调,手法依然浪漫入髓,如泣如诉。整部电影就像Reynolds手中的服装一样华美精致,散发着油画气息。这是一个关于裁缝的电影,然而导演才是那个真正匠心独运的裁缝,一针一线一点一滴,他将地狱织成天堂。
同时,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发现:一件服装从无到有,原来是一个那么残酷的过程。
制衣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刀的裁剪,针的刺穿,线的缠绕捆绑。两块不同的布料要想和谐的搭在一起,不知要挨多少刀子和针线。裁剪,刺穿,缝合,然后以新的形式合为一体,重生为更好的“作品”。
如果布有知觉,它一定很痛。
可也只有痛过,才能成为服装。
想想,布匹与布匹的“磨合”何尝不像灵魂与灵魂的交融。《魅影缝匠》里的爱情之所以残酷,正是在于这种灵魂间不可避免的“裁剪”。
在Alma和Reynolds的世界里,依恋、渴望像针一样穿过彼此的心脏,缠绕着岁月丝线,他们将对方一丝不苟地缝进自己的人生。扭曲,撕裂,为了灵魂的合二为一,多少疼痛都在所不惜。在心底里,他们是那样用力地渴求着对方,就像稳攥着一杯滚烫的茶水,痛极也不肯放手。
某种程度上,我羡慕他们。因为他们跨过了亲密关系里那道难以逾越的壁垒,成功着陆。绝大多数人没有那种勇气与承受力,所以世间会有那么多碎裂的感情。
我记得《圣经·创世纪》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耶和华欲毁灭罪城索多玛,救出义人罗得、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天使将他们引出城,说:逃吧,但不要回头看。可逃出索多玛后,罗得的妻子回头看了一眼,她遭到惩罚,变成了一根盐柱。
从前我无法理解罗得的妻子,索多玛有什么可看的,以至冒死回头?
后来某一天,我突然有点明白了。
那是她爱过生活过的土地。她留恋那里的一切,一切美丽与丑陋,哪怕那是罪恶的索多玛,它的美好与肮脏都曾是她在世间的所有。所以即使明知那是深渊,也忍不住想要再看一眼。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永远清醒理智,只望向天堂。但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会留恋地狱,只要地狱里有着我们渴望的、割舍不下的东西,我们就愿意变成罗德的妻子。
一如相互需要又相互制衡的Alma和Reynolds。有人说他们彼此折磨,不如分开。但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们彼此成全。
他们是彼此的索多玛,彼此的地狱和天堂。
我不怕下地狱,我只是怕地狱里没有你。
朝着索多玛的方向,罗德的妻子以两两相望的姿态站成了永恒。或许于她而言,这就是一种圆满。
END.
——————————————
PS:其实这个标题引自一部小说,我猜应该有人看过。
PPS:开了个公众号来耍:阿卷同学 / Juan_movie。跟LOF保持同步,欢迎来玩,多多指教啦~ 鉴于常有小伙伴询问资源问题,所以也会在公号有选择的提供链接。本次,后台回复“魅影缝匠”可获得链接,注意不要打错字哦。
原文传送门:我不怕下地狱,我怕地狱里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