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点考据】灯影牛肉与元稹的情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一
灯影牛肉的好感故事基本上就是这首诗改编的,顶多加上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在其中,他会动的皮影似乎可以由人的灵魂驱动,也可以由人的记忆驱动。这相当于是一种“元叙事”,一个有关故事的故事。
元稹大致是和平年代人,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安史之乱之于他,就像革命之于我们,是父辈和祖辈的经历。但这段接替盛世的动荡岁月,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心态产生了影响。元稹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点。
灯影牛肉诞生于四川达州,唐代叫通州(和北京通州不是同一个),赵匡胤时期改名达州。元稹...
【一点考据】灯影牛肉与元稹的情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一
灯影牛肉的好感故事基本上就是这首诗改编的,顶多加上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在其中,他会动的皮影似乎可以由人的灵魂驱动,也可以由人的记忆驱动。这相当于是一种“元叙事”,一个有关故事的故事。
元稹大致是和平年代人,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安史之乱之于他,就像革命之于我们,是父辈和祖辈的经历。但这段接替盛世的动荡岁月,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心态产生了影响。元稹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点。
灯影牛肉诞生于四川达州,唐代叫通州(和北京通州不是同一个),赵匡胤时期改名达州。元稹一生三起四落,经历的第二次贬谪就是到这里。
元稹没写过通州太多好话。这里当时属于穷乡僻壤、三不管地带,“通之邑居,才二百室……幅员六十里之地”,百姓计粒而食——估算起来人口不过一千,可能比你中学的人数还少。只是生活闲适,“睡到日西无一事,月储三万买教闲。”
不过达州人民爱戴这位好官员,至今保有在重阳节进行“元九登高”的传统,每逢这个节日,地界内的几座山上挤得水泄不通。
灯影牛肉自身的故事,大概是元稹到通州,路过花溪,到一家小酒馆吃饭,见店家的牛肉切得极薄,透过灯光能看见灯影。于是这道菜就在父母官的推广下成了名菜。
故事肯定是后人编的。唐代杀牛可是犯罪,小饭店里岂能随便吃到,还要司马来推广?
二
元稹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闻名,这是他给第一任妻子写的悼亡诗。他的个人感情却不如诗中写的那样专一。他至少有过三任妻子,并且和众多女性有过恋爱史,其中包括著名的才女刘采春、薛涛。他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中,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
一个诗人可以真诚地爱上所有他遇见的女性。我也是诗人,深知这一点。
他在给薛涛的诗中说:“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两个人遇上也是在四川,就是灯影牛肉在台词里提到的“出使剑南东川”,这是在他被贬通州之前。薛涛才华横溢、貌美善歌,一下就和元稹产生了情愫。在空桑的餐厅笔记里能看到元稹和薛涛对坐,就是这段故事。
但是最终这两个人也没有走到一起。当时元稹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元稹31岁,薛涛42岁,薛涛的乐籍身份也令这段爱情世所不容。等三个月之后元稹调回洛阳,就只剩下薛涛的单相思了。
崔莺莺可能也是以元稹爱过的少女之一为原型。元稹的《莺莺传》是西厢传说的最早蓝本,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就是最早的张生。这当然只是一种可能性。
在今天看来,这个话本的三观奇歪,张生抛弃了莺莺,反而在文末把莺莺批评了一顿,说她是专门诱惑人的妖孽;倒是莺莺的痴情感人肺腑。灯影牛肉对于女性,一旦追到就失去兴趣的特点,可能也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几经演变,《莺莺传》终于变成了《西厢记》,张生的形象也好了许多,这才成为真正说得过去的浪漫爱情故事。
三
皮影戏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但中国各地都有,后来还随着丝路和元帝国的扩张,传入了中亚(直到土耳其)、东南亚(直到印尼)和日本。
最早关于它的记载出自《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悲伤欲绝,有一个术士自称能通灵,“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大晚上搞一个帷帐,点上灯,只能远观身影。唯物地看,这很可能就是皮影的一种形式。
唐代-宋元大概是皮影的成型期。由于元代之前宰牛都违法,普遍使用的是驴皮。
皮影在中国的分布之广、风格之相似、操作技法之接近,令人惊讶。从黑龙江到四川,戏曲的唱腔、故事不同,但皮影的基本制式几乎完全一样。
实际上,灯影牛肉的历史长度远远不如皮影。它真正的兴起是清末,1896年,一位商人——刘仲贵——为了解决卤肉难嚼的问题,思考研究出来的。
到今天做灯影牛肉的技法已经成了非遗,发展到第四代传承人。我们在思想元稹的同时,也要向这位无名英雄致敬。
*边角料
……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
——元稹《连昌宫词》
灯影牛肉好感度故事里的“戏中戏”,就是这一段诗歌改编的。“力士”是高力士,念奴是当时有名的歌女。后世词牌“念奴娇”跟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