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字谣 字谣 的推荐 ziyao57509.lofter.com
梁小明

朝圣,写作之路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这周周末竟然意外地悠闲,搞完原子核看会儿闲书,然后想跟大家聊聊写作。


一、“作家”二字:

“作家”二字,剖开来看,不仅是“作小家”,更是“作大家”。每一次写作,除了是为了使孤独灵魂得到自我放逐并重新找到“爱的栖息地”,更是为了回眸每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站立在人民的角度理解生命,同时折射出每个时代的精神。

资本獠牙现世的作家活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面向苍生,背对文坛”,那便是永远的问心无愧。


我时常在思考:“写手”和“作家”的区别是什么呢?

有人经常想也不想就将“资本主义”的...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这周周末竟然意外地悠闲,搞完原子核看会儿闲书,然后想跟大家聊聊写作。

 

一、“作家”二字:

“作家”二字,剖开来看,不仅是“作小家”,更是“作大家”。每一次写作,除了是为了使孤独灵魂得到自我放逐并重新找到“爱的栖息地”,更是为了回眸每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站立在人民的角度理解生命,同时折射出每个时代的精神。

资本獠牙现世的作家活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面向苍生,背对文坛”,那便是永远的问心无愧。

 

我时常在思考:“写手”和“作家”的区别是什么呢?

有人经常想也不想就将“资本主义”的帽子扣在“写手”头上,认为写手走得是蝇营狗苟的商业谋利道路,而“作家”从娘胎里出来就带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统一化标签——这实在有失偏颇。上述二者都以“文字”为材料,向大众输出文学作品,尽管有的还在“为爱发电”,但多多少少都打入了群众市场,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者于商业价值角度都有重叠之处,又怎么能清晰地划分呢?

通俗一点讲,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赢得大众青睐,谁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耕作出来的文字能收获到更大的利益;现实一点,在当今时代,像曹雪芹苦心孤诣创造《红楼梦》的作家能有多少?像陶庵念《石匮书》未完而隐居写作的人又在哪里?“对利益的追求”这一法则,将会附着在每一个正常的人类身上(当然,这种“利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应不同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通过“是否追求名利”将写手与作家清晰划分呢?换言之,这种划分的标准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

那么,二者区别究竟在于何处?

个人认为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不同。

写手经常站在人民的兴趣爱好上写作,而作家则站在人民的道德生活上写作。

前者在“小我”的世界里发光发热,将自己的快乐、悲伤乃至许多个人情绪,通过文字向外输出着,他们在茫茫文坛上寻找着专属于自己的“树洞”。他们的精神家园是方格化的,甚至还带有初涉文坛的勇气和激情,里面装载的是个人的灵魂——写手们希望每一场“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能够擦出人类幻想领域的火花。

而后者则是在“大我”的世界里不断鞭挞自身、审视社会,他们将自己的情绪、观点与外界的相同物质凝缩到一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状的思考再加工为更加具有震撼力的“人类情结”,最后将其回馈给整个社会——一言以蔽之,乃是作家取材于人民,着眼于时代背景,又反馈给人民,映射时代精神。他们的精神家园里不只有自己的灵魂,还有人民的灵魂、社会的灵魂、时代的灵魂,是真正能打通“时间节点”的东西。

我一直很喜欢莫言先生在《蛙》的后记中说的一句话:

“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是我写作一来的一贯坚持,因为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部分写手的文能够通过情感共鸣走入自己的内心,但是,这也仅仅是走入了某个人、亦或某个群体的内心,想要赢得大众、甚至世界的认可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而经典文学之所以拥有“经典”的头衔,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能够走入全人类的内心、给予会思考的人民最为震撼的共鸣力。

 

最近我看到作家格非在《人物》的访谈中说:

“我曾经觉得,一个作家的职责就是写伟大的小说,写出不可仿制的杰作。但现在我不这么看,文学的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理解生命,生命有很多痛苦,这个痛苦是固定的,你会衰老,你会记忆消退,你会生病,你会被嘲笑……生命好像是跟你开了个玩笑,把你骗进来,最后是要让你以失败告终。文学就是你要去理解这个充满痛苦的、不可理解的生命,你要接受它、然后承担它。”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写手的痛苦可能来源于热度不高、投稿不成、无人问津,逐渐被洪水一般的、同辈人之作品所埋没,而作家的痛苦则可能来源于对人民生命的痛心、对刻苦铭心之历史的缅怀、对不可抗力的时代命运的垂泪——痛苦之间没有卑劣没有高低,只有处在平等地位的大小之分。

格非又说:“写作写到一半左右,我在某一个瞬间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重新找到了写作的快乐和自由,它能解释我的欲望、我的愿望、我的生命、我的记忆,它与我是同构的,写完之后,它对我的生命是一种肯定。”

豁然开朗,除了痛苦,原来快乐也有共性——最近我看到问答区问“更文的最大动力是什么”?真实一点,对我来说,不外乎是每个读者的喜欢、支持和评论;但是,往更深层次去想,热爱文学的人对于文字的魅力是共通的,在写文的过程中,无论是写手,还是作家,他们都自我亦或全人类的灵魂投入到了作品当中,而在一片寂静孤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写作向外界输出文学作品,用作品中人物和主题之灵魂与陌生人对话,面对着、反抗着所有人都会拥有的孤寂——这便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自由。

因此,就算写手和作家的“精神家园”有所不同,“小我”和“大我”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于每一个写作者的心灵来说,那种情感的共鸣却是相似的。

这便是写作的魅力。

 

但其实倒过头来再看,每一个作家好像都要经历“无人问津的写手时期”,都要度过漫长的自我拷问和不成功的投稿,都要遭受他人不同的眼光并听到许多不好听的声音,都要在孤独的写作中漂流好一阵子,才能成为“作家”。

因此我想,大概每一个写手心里都怀揣着对“作家”的梦想吧;但其实现实很骨感,有的写手只能平庸地活在三三两两的热度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追求“作家”的心火渐渐熄灭了;而有的写手,则坚持写作,不断地剖析和提升自我,回顾历史、着眼人民,永无止境地思考和在生命的反复与曲折中旋转着,最终实现了“成为作家”的梦想。

 

二、要写什么?

写作是一场苦痛的修行,更是一场对自我灵魂的慢性自杀。我们要从世俗的小情小爱、世界的完整性以及规律的普遍网中跳出,成为“脱笼之鹄”,以历史的血水铸骨,以人类的命脉炼魂,以万千思考作皮,塑造“你”、“我”、“他”等藏在故事里的人物,再重新将其坠落于世俗,归还给世俗。

跋涉的尽头,便是朝圣。

 

大家应该挺年轻的吧,语文考试的必要项还记得吗?毫无疑问,那就是作文。

从小学时代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反正我那个时候是看图写话),到高年级的“最快乐or难受的一天”这种流水账记事,从初一“我最喜欢的一本书or一个人”到初三“温暖的陪伴or我的动力源”,再从高一“人生的高度”到高考“劳动者的演讲稿”,然后是大学中铺天盖地的研究论文。对于作文,学生时代的我们是逃不掉哒~

不难思考,中国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将作文纳入必考项,而且分值还这么高?

就我个人观点,其实是因为“写作”这个东东实在是太重要了。

离开大学,要进入社会工作,工作之中会有更多的报告要写——可能等到六七十退休养老了,才有可能不再接触“写作”了吧。

回头一望,原来我们百分之六十的人生都跟写作脱离不开呢!

但我在这里,也不想聊写考场作文这个令人抓狂的东西(我本身作文也不是很好),而是想承接上述谈论的内容,聊一聊写作者应该怎么写好一篇文章。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不止一次在先前的文章里写过,一部作品最重要最为关键的就是“”。文章有了骨,就有了生命,就能被填入各种各样的灵魂。

余华在《活着》中探讨生死的不可抗性,莫言在《檀香刑》中对封建时代刽子手的讽刺挖苦,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审视乌托邦下被监视的人类及人类自由,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剖析人类社会的光明与阴暗,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议论美好事物的毁灭价值,阿尔贝加穆在《局外人》中探讨人与社会的荒诞对立和麻木……

太多太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了,其中的主题有的鲜明,有的朦胧,有的引人深思,有的捉摸不透。远看他们好像在议论高高在上的道理,在给出自己缥缈的思考,但是近看——这些作品其实落到了每一个世界的角落,在有人的地方,同人产生共鸣。换言之,经典文学扎根于社会,不脱离人民,这才长出了一条漂亮的“骨”。

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无病呻吟。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别林斯基对一切无病呻吟之作深恶痛绝。他说: "要做一个诗人,需要的不是表露衷肠的琐碎的愿望,不是闲散的想象的幻境,不是刻板的感情,不是无病呻吟。”

我记得不久前看一篇文,讲述的是一人入住另一人的屋子,通过日常琐事催生爱情的故事。本来开头挺有意思,人设也挺对胃口,但是继续读,我发现读了十几章两人不但没有进展,还保持着原来的相处模式,也没有引入新的剧情新的人物来推动故事发展,反倒一直处于情节的“摇摆”和“延迟”阶段,实在有着让人厌烦的“无病呻吟”之感。

包括我们经常能在诗歌或散文中看到一大段的景物描写,其辞藻相当华丽,读起来诘屈聱牙感觉牛逼坏了,但实际上翻译成现代文不外乎是“啊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想死她了”这类有点无聊的东西。

虽然我们都是低俗的人,谁也没比谁高贵多少,文学也没有尊卑,但既然决定了要写作,而且决定要写出一部优秀的、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你可以不将主题放于“社会敏感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人民命运问题”等宏伟而难以把控的地步,但要尽量贴合读者的生活(这里并不是“迎合读者”的意思),在宣泄自我真情实感的同时要考虑到文章的价值高低,学会创作出一部有价值、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的作品。“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另外,除了创作故事或抒写散文,你当然可以写普及知识类文章,当然可以写研究报告,当然可以写很多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但作为一名写作者,你在决定了写作这个内容的同时就必须意识到你所要担负的责任,你写出来的东西是否恰当,是否是你个人思考后总结的结论,是否具有价值——这些你都要考虑。

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是相对的,你要写出什么,就一定要读些什么。人的观念极大程度接壤于他接受的文化教育。如果遇到有不确定的专业知识,最好还是去请教一下专业人士,不要误导读者,也不要一笔带过——这个观点其实适用于所有的写作,笔在手下,义务就在身上,尽量向读者们交出一篇专业或有意义的作品吧!

 

“要写什么”这个话题可以探讨的东西很广,我只是个胸无点墨的半吊子书生,半懂不懂、杂食读书,实在比各位看官们差太多了,没必要再班门弄斧。如果对写作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创意写作大师课》、《情节与人物》、《冲突与悬念》几本写作书,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三、我的八年

在小学毕业册上我写了两个梦想,一是成为一名喜剧演员,二是成为一名作家。前者碍于我的美貌容易引起流量纷争,就不可能实现啦!而后者,我耕笔不辍,已经过了八年。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比不上自身亲身经历所感悟的,我其实不太想暴露自己的年龄,但我还是想以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感受,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告诉大家一名“写作者”的成长经历。

我从小学开始就非常喜欢写作,也喜欢读书(当然啦,小时候读的不就是《查理九世》《笑猫日记》《小屁孩日记》等等了嘛~),应该是四年级的时候跟三个同学合写一本小说,讲的是几个不同属性的魔法师打怪冒险的故事——嗯嗯,没错,就是大家想的那样,什么冰啊水啊,那种什么精灵啊少女啊,反正就那些淘米游戏里出来的东西,全都通过以《斗罗大陆》为基础的灵感揉在一块,哗啦哗啦地写在纸上。每次轮到我写,我写的一定是最多的,而且不亦乐乎。

相信热爱写作的朋友们应该也有相似的经历。现在回看,羞耻无法避免,但不用逃避,这代表着自己写作的萌芽,这是征途的起点,反倒是最该怀念的。因为你如果没有这个“契机”,很可能会很少接触到写作这条道路。

接着是六年级,我写了一个只有一半的故事,标题我还记得,叫做《生命的沙漏》,讲的是一个只能活三个星期的小女孩周游世界的故事。当时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觉深受震撼,由此灵感爆发,不切实际地洋洋洒洒书写在纸上,可是小升初玩了一个暑假,这篇故事就不知道给我扔哪了……

写作萌芽阶段,我很感谢自己接触的是励志昂扬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也为我往后的写作故事积极性奠定了基础。

初一迷上了网络文学,天天在霸道总裁文里自我陶醉,在女尊女帝的时代背景下幻想;初二走入了贴吧,一篇福华的《协奏、交响与独自沉迷》推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初三开始接触网络原耽文学,找到了一名优秀的作者,她也是我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早年埋下的读书的种子在心中逐渐成长,经典文学也朝我张开了怀抱。

初三上学期学了隆中对和出师表,感觉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超级好嗑,我就写下了一篇长达七万字(还重修了一遍增加了一万字)的同人,不过当时迷白落梅的书,特别追求文笔的优美,这就犯了“无病呻吟”的错误(扶额苦笑);里面的情节虽然串着历史的走向,但实际上没什么亮点,也没什么主题——但这告诉我,我原来有写长篇的能力(而且还是国庆七天就写完了)。

再接下来,我开始创作每篇几乎一万字以上的短篇小说,有的有三万字,有的四万字,有的两万字。其题材变来变去,青春校园讲的是校园暴力、悬疑推理讲的是老房阴谋、民国爱情讲的是人物纠葛、都市现实讲的是生活希望……初三中考结束后,感觉金庸先生的武侠酷毙了,就写了一本十四万字的武侠小说,送给了一些同学们。我在qq里发表,看的人都是我的同学和老妈,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特了不起,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其实没什么,看得人都打着感情牌给你支持呢,人物塑造的尴尬和剧情的僵硬,主题的不鲜明、文学价值的低下,初三见识短浅的自己光凭几本经典文学和网络文学中不知哪学来的歪风邪气,就沾沾自喜,实在有点难堪。

还好,现在我已成长。但我的文章依旧不够成熟。

高中重刷优质的网络文学,用考试成绩换来的零花钱一股脑地砸进市场书籍里,每次非高考课程(比如艺术音乐等等)我都偷偷躲在底下看书,学到了不少知识。再过一年,理科分班后受教于一名十分优秀的语文老师,她交给我研究的方法、阅读论文的方法、写作的方式。

我开始停笔创作,开始着手书评,我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有太多的不足了,因此需要不断地汲取养分,再排出不好的东西。写文评其实是非常愉快的,仿佛自己在跟作者交流,学到了不少好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辩证和思考能力,在这里还是要感谢priest,谢谢你告诉我网络小说原来能这么写,原来网络与经典之间,也可以缩短距离。

但是渐渐的,读完优秀的网络小说,感觉分外空虚,然后再看经典文学,才发现其实经典文学才是“更上一层楼”的。

现在的朋友们大多数都喜欢网络文学吧,我也喜欢。打发时间看看可以,但真的不要痴迷于此,现在的网文除了坚持下来的几位大家的作品一直能保持高水准,说实话,就真的没什么优秀的、能引起思考的了。我们要追寻的,应当是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读经典、学经典,才更有利于将自我塑造成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

网课阶段给了我很好的创作机会,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之后我开始创作,写着写着又连载了一个月才完结的同人小说作品,十三万字,这不是开玩笑的。这几天把研究报告也赶出来了,交给朋友终于释怀一笑——再次回顾,我在肯定自身创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发现了更多的不足,更多的缺漏,但也发现了相较于两年前作品的提升程度。

果然,还是多读点书吧(不行,数学学死我了。悬崖勒马

 

最后说一下未来的计划:

高中学习任务的确繁重,理科生头发就要掉光了。从现在开始要说连载什么作品的几率实在很小,但是我说到的东西一定做到,我也有信心做好。我知道最近很多朋友是因为双黑的同人文关注我,首先感谢,我说的第二季在法国的案件一定会写,但可能采取的是“全文存稿”的模式,不知道哪一天开始更新。重点节日还是会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比如今天真的闲)抽空写一写小短篇的~尽力把我想告诉大家的道理阐述清楚哈~

文评是我高中三年的计划,这个不会丢。但是如果说写很长的长评的话可能没有时间,因此每篇文评会将字数大大缩短,然后精简核心,尽力把我想说的都说好、说完整。同时,我会渐渐淡化对网络文学的阅读,然后转入经典文学,尝试接触名家、学习名家吧。

随笔就是随笔,很随便的,有空写写就完事了。

明年夏天会开启原创作品的创作(初步想法是写一写中国人的情怀——因为双黑同人文里很难表现这种家国情怀),开始进一步实现的我的梦想,具体是否更改笔名、换一个平台还在思考。

 

没想到我这么年轻吧哈哈,因此,我还有超级多超级多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多多向大家学习(抱拳),最后的最后,献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象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光,不必等候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