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早该把它读完。一者,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文学角度,它都备受推崇是业界人士必读书目。二者,有无数人呕心沥血苦口婆心地推荐它。三者,突破了文言的障碍,它是如此精彩。
我说的这本书是《史记》。当年还是大二学生时,这是一本必读书目。一年的时间都没读完。这个寒假在卫生间零零散散的把它读完了。有一次正洗澡,突然想便便,就关了淋浴光着身子坐在那里看《史记*李斯列传》,结果就感冒了。不过还好,总比李斯被弄成一片一片的强。
相比于孔子推崇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我更加喜欢司马迁记录事实,仅在最后独立点评的做法。不要把自己的评述与真相混在一起,那样真相就不再是真相了。所谓春秋笔法,把审判的结果混入其间而让人不觉,悄然间已掩盖了史书应该尽量纪实的本质,成为著书人宣扬自己观点的工具,和现在那些把立场在行文中明摆出来甚至篡改史实的书实属一类。今天在柴静的博上看到她介绍的美国C-span如何报道国会:只是把摄像机话筒架在那里,没有报道者的剪辑评述。媒体只是想给更多的人制造在场的机会。史书也是。要让事实独自呆着,要使用那些最没有感情的词语。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当局者迷,一切留与后人评说。
个人著史,因为没有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顾忌,虽然也会局限于个人的胸襟与才华,却会有一些在官史上不可能言明的事实,当朝者不能容忍的立场。《史记》究竟有多真实,这是历史学家们争鸣的问题。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无疑更加相信司马迁记录的那些事实。即使有不妥之处,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害处呢?我读史本就不是为往圣继绝学,或者从中悟出帝王之术驾驭之道。我喜欢那真实的故事中,反映出的人面百态,世事变迁,命运起伏。
《史记》弥漫着悲剧色彩。文学是不计较利益得失的,只听那一声哀戚的绝唱。多少王侯将相起起落落,仅在《卫将军列传》中,就有封侯封爵又贬为平民复又封侯封爵者众多,更不要说盛极而衰立有独传的始皇项羽李斯苏秦韩信英布等等。却又有幽谷迁乔的刘邦一干人。还有怀璧其罪的扁鹊又怎料得到他医者竟不自医?章诒和在自序中引:“终日借酒消愁闷,半世悠悠困风尘……”,若这些人千古之下仍有魂灵,定也会像她一样耳热眼潮,只是那不仅仅是半世,而是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