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战争年代谈论爱情——读《灰塔笔记》
之前看《灰塔笔记》只看到正文结束没看过后面的几篇番外,这次主要回去看了那个引起大家疯狂讨论的空白笔记番外。灯泡真的太牛逼了。《灰塔笔记》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我心中它的质感已经超出网文很多了。
那就先说说新番外。我更倾向于旧艾伦留下的是完整有字的笔记。而有字的笔记被新艾伦看到,他选择了原谅并替换成没字的新笔记。
谁都怕被永远忘记的吧。死去的艾伦留下笔记的目的并非一定是要让新艾伦知道并离开安德蒙,他怕没有人会替他记得,只有写下来的故事永远不朽。如果像知乎最高赞回答中说到的《灰塔笔记》的正文部分(除去番外)就是艾伦写的笔记。那我真的觉得简直超神,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毫无违和感,我们就是在跟着艾伦回顾往昔,看他的朋友、爱人渐渐脱下伪装,面目全非。不管新艾伦知不知道这个漫长尖锐的故事,还好我们知道,并记得他,就够了。
国家是一个奇怪又残忍的集合名词。安德蒙就像强权的代表。我爱你,但我要求你抛弃掉所有对我不利的记忆,继续爱我。我毫不怀疑如果战争没有那么快结束的话他会成为和c一样只为了国家活着的人。他们站在最高处,俯身看你一眼都像是在怜悯。这种人完全不值得同情,我也完全不会让他们赚走我的眼泪。
真正让人同情的是死去的女助理、活下来的拉斐尔还有无数参与到密码战里的其他人,他们用功绩用生命证明对英国的忠诚,但国家几乎剥夺了他们的一切。他们像战争后被粉碎的解密机,国家表彰的是逝去的英雄,活着的英雄被迫沉默,被时间洪流推着向前最终泯灭。战争的惨象与曾经奋战的荣光,他们被两段记忆拉扯,最终被历史吞掉。
如果没有战争,艾伦根本就不会认识普林顿庄园的安德蒙加西亚先生。从剑桥毕业后他或许会在贝肯福德郡一个不知名的小酒馆里喝大杯的啤酒、和女招待吹牛,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谁在夏天的时候去过剑桥,而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怀念往昔。他会在没有战争的地方遇见一个很好的人,那个人也许是阿诺德,他们在初秋坐火车去湖区看薰衣草田,脸上有笑容。当故事还没开始,快回去,回叔父家,去你一直想去的地方,再也不回来。
不如就像愚人节番外里的那样吧,安德蒙作为维森教授在战争中死去,至少他失去记忆的爱人还愿意为他驻足,把花佩在他的十字架上,但仅此而已了。
“我只想告诉看到这本笔记的人,作者叫艾伦.卡斯特,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他怀念剑桥湛蓝的天空,还有图书馆外苹果树下弯起眼睛微笑的爱人。他将抛弃所有记忆重生,但是并不幸福。”我忘不掉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这个结尾的震撼。那时候我还没有太丰富的情感也不会用文字形容那一刻的心酸,只觉得杜鹃啼血不过如此。这是那个在战争中活下来的艾伦最后的哀鸣,那之后的人生属于另一个人。
后来的艾伦在看到灰色瞭望塔的瞬间觉得自己不爱安德蒙了。那一瞬关着他记忆的门被猛烈地撼动,他的身体和本能替他记得高塔上的残忍过往。灰塔里的艾伦也许曾经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如果没有战争,他会很爱我。
不要在战争年代谈论爱情,人们匆匆忙忙地活着、死亡,被浓烈爱恨充斥的世界很难单纯。不要轻信深绿色眼睛的男人在瓦斯灯下的搭讪,你以为他会一直注视着你,但那可能只是某段刻骨前尘的余震。
或许可以借用这句话形容后来的艾伦。“这世界有点假,可我莫名爱上他。”
祝他好运,再也不会被战争被国家夺去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