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观后感~
无论多大,我们内心都渴望陪伴。
随着叮叮当当的片尾曲,电影里的一幕一幕再次浮现于眼前。乡间弥漫着泥土和青草气息茫茫田野、总是盈满孩子们欢笑的清澈的小河、那仿佛永无止境的犬吠虫鸣和定格在每个人心中的闷热夏天。看着小月和梅的暑假,自己童年的回忆总是忍不住窜了出来。不知不觉,我也成了电影里的主人公,和她们一起肆意奔跑,开怀大笑。
剧中姐妹俩,姐姐小月和妹妹小梅,初次见到大龙猫的反应也不同。妹妹初次面对这个毛茸茸的庞然大物浑然不觉危险,龙猫打呼,几次张开巨大的嘴巴露出一颗颗硕大的牙齿,感觉下一秒就要把妹妹吞进肚子里,我都替小梅捏了好几把汗了,这熊孩子却完全沉浸在龙猫软乎乎的肚皮里,完全意识不到可能存在的危险。而小月因为年长梅几岁,在雨夜第一次看到庞大的龙猫时终于知道害怕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最后也被龙猫的调皮逗乐。这里的设定使得观众的感知变得更丰富,如果将两姐妹设计成性格相仿的同龄人,观众更多的是在看别人的故事。但小月从最初对龙猫的恐惧变成同妹妹一样的喜爱,这让观众的感知也丰富灵动了起来,除了姐妹俩的双重视角外,还有称自己也见过龙猫的爸爸和年纪更大的奶奶,四重视角在看龙猫。无论是什么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将自己代入其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影片的感受也越发丰富,因为现在的我可以看到曾经的自己,而曾经的自己却望不到将来。所以,我更庆幸现在才看它,毕竟小时候的我懂个屁啊。
另外,我很喜欢“爸爸”这个角色,影片刚开始我几乎就要以为爸爸是一个不再具有童真的死板的大人,但当晚风吹起深夜还在伏案工作的爸爸的窗帘时,他向窗外深深地望了一眼,露出了温柔的笑容。镜头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有没有看见树上的龙猫,但我相信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见过的龙猫,望到了自己的童真和记忆里最单纯的快乐。这正是宫崎骏想要告诉我们的,即便我们不再年少也要留住童年里最初的美好。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妈看到我在看漫画和动画片,打趣得说道:“看来是小时候动画片没看够,长大了要补回来呢。”小时候看动画片图个热闹,长大后更愿意选择那些能映照内心的动漫,而宫崎骏,就是那个随时能拿着手电筒“啪”得一下把光束打在藏在角落的你的那个人。他的很多电影小时候看是一种感受,长大后再看又是另一种感受。比如《哈尔的移动城堡》小时候第一次看,只记得被英俊温暖的哈尔迷得晕头转向,感叹此人只应天上有。后来重温,愈发明白,善良的苏菲从自卑怯懦走向自信和勇敢才是影片真正的动人之处。
我小时候没看过《龙猫》,前天是第一次打开它 ,不能纵向对比。不过幸运的是,我总算是没错过它。看完之后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有个小伙伴能跟自己一起玩儿,都说独生子女孤独,其实独生子女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是不明白什么是孤独的,他们只知道“无聊”、“害怕”这样单一的感受,恩,至少我是这样。记得小时候刚跟爸妈分房睡,晚上总是害怕得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些面目狰狞的猛鬼妖怪。后来不知怎么的,对鬼魂的恐惧依旧,却忍不住幻想,自己小小的卧室里住着一只鬼,我和它成了好朋友,每晚关灯后,它就会跑出来坐在我床边,告诉我我想知道的一切。比如:我长大以后会变成富翁还是乞丐,我喜欢的人此刻在干什么等等。现在想想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天呐,小时候的我就那么希望《咒怨》里的小男孩来钻被窝趴胸口吗~~~
突然有些怀念小时候,睡着前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现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和睡前的片刻安宁都被手机、游戏和音乐占据,我已经许久不曾认真地思考了。说到这儿,我写东西的目的也是希望能给自己留一个小小的空间。抱歉,这其实算不上一篇影评,更多是我在这里哇啦哇啦说些毫无关联的话。咦,突然想到如果我很早就看了《龙猫》大概也不会幻想鬼朋友,而是幻想一只大胖猫挤在我的卧室里。
小时候的我需要龙猫陪伴我成长,长大以后,依旧需要一只龙猫。咦,它不需要陪伴我成长,我已经可以自己前行了;也不再幻想飞翔的能力和神奇的魔法,虽然长大的我不再相信,但是我分明需要它。如果真让我遇到它,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请求它,陪陪小时候的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