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哲学家的观点?
窃以为,哲学家既然敢于称“家”一字,大多自成一派,想要获得其思想精髓,还得静下心来精读其思想著作,方可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我始终都认为真正的哲学从来都不是哲学专业学生的特权,人活着并且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存在。
1、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一个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德菲尔神庙刻着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古代科技如此不发达,先贤们却已开始认真思考人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现代文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放眼我们周围忙碌的人群,大多都是从未进行过人生思考之辈。
别人这样,我也这样;大家这样,我就这样,却从未想过为什么。
西方的孔子没事就去大街上找人问答,就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对话中,他教人思考、进而获得人生智慧。伟大的苏格拉底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被判处死刑,然而他并未选择出逃,而是从容就死,慷慨就义。
如果他老人家有幸活到现在,一定会天天水知乎,并且提问:究竟什么人是好人?balabala........并且如果他肯屈尊参加辩论赛,定能拿到最佳辩手。
2、柏拉图: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作为苏格拉底的徒弟,他认为真正完美的皇帝或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
《理想国》中有个洞穴理论非常有意思,对当今的我们也是启发蛮大。
人们如同住在一个燃着火堆的山洞里,背对洞穴面向岩壁,真实的东西在洞外走来走去,可我们却只看的到壁上的影子,并以为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洞穴理论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群人,在由虚拟、幻想、假象或事物成为泡影的同时,他们信以为真,在只依稀看得清的事物里,努力去假设、构成这瞬间的怀念,作为永恒的意义存在于思维之中。
3、第欧根尼:像狗一样生活,摆脱物质束缚。
犬儒主义学派崇尚自由俭朴的生活,向内心求,方才能得到人生之真理。
传说中他有着绝对精彩和浪漫的身手~
传说中他住在一个木桶里,只开了一个洞用来晒太阳。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去看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而亚历山大大帝此时感慨的说道:“我不做亚历山大大帝,就做第欧根尼”。
4、马可奥勒留: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
有点像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观守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坦然面对死亡。
奥勒留是希腊五贤王之一,他的一生都在戎马生涯的征战平叛中度过。他光辉璀璨生命历程也算实现了柏拉图的设想——理想国的国王同时应该是哲学家,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哲学王。
5、亚里士多德:优秀是一种习惯;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图中正中左边的柏拉图指向了天空,象征着他的理念论。他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这个世界之上有一个理念世界,其中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与形式,而我们的感官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投影。
而右边的亚里士多德则指向了大地,代表着他作为西方文明现实主义的鼻祖。他关注的重点是现实世界中各种特定具体的形势与理念,他强调经验,他钻研物理,生物,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就是最好的注解。具体到政治学方面,柏拉图指向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指向了现实的国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乌托邦,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永久的社会,他希望我们所存在的国家能成为理想国的投影,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希望人类社会尽可能趋近于理想国这个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直接考察现实的国家而不去构想一个完美理念,他从国家的社会现实入手,寻求国家政治文明进步的最为现实可行的方法,他的政治立场也是现实主义的,国家政治的发展只能以一种务实的态度,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
6、叔本华: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摆的这头叫痛苦,摆的那头是空虚。得不到时就感到痛苦,一旦得到就陷入空虚。
此人是答主研究最深的一位哲学家,也许是他受印度吠陀教和佛教影响颇深,而答主亦是佛学之拥趸,很多观点大有恍然大悟、相见恨晚之感。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叔本华太偏激,事实上他只是深刻罢了。我们所受的教育,通常会把哲学家硬性的归类,比如谁谁谁是客观唯心主义,谁谁谁是朴素唯物主义,我认为这样是不懂哲学的表现。哲学永远是一种体系,仅仅讲了一些名言或者写过几篇出彩的文章,称不上是自成体系。所以很多人都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如果你真的深入研究一下他,他不过是一个犀利深刻的偏执狂。
7、尼采:上帝已死!
坦白说,我很难理解他,甚至比康德、黑格尔的著作还要难以理解,也许我太正常、太平庸了吧。不过受尼采影响的人真是不少,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其中一位。
他告诫我们男同胞“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放到今天会不会被女权主义者们喷死呢?于此相似的还有叔本华大神,他也在著作中不遗余力的贬低了女性同胞:“只有男人的智慧被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称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大屁股,小短腿的性别为美丽。”
8、帕斯卡尔: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推荐《思想录》
9、笛卡尔:对所有的结论普遍怀疑,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现代哲学之父,而且大家如果接触一下哲学就知道,很多哲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或者天文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那些人。而笛卡尔大家想必也不陌生,毕竟学过数学的都是玩得人家的解析几何。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这种数学大神居然是彻彻底底的上帝存在论者。他和诸位神父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你来我往大战了三百回合。我们来看看哲学家和神父们(此神父都是大神学家而不是神神叨叨的那些庸人)是如何撕逼的吧,这种思想的碰撞、逻辑的反驳不知道比现代社会的名人骂战高到哪里去~
10、大卫·休谟:人类甚至动物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他所处的世界。
推荐《人性论》
11、康德: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
他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历史的车轮滚滚飞驰而过,而伟大的人们却从未停止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他生活极有规律、从未踏出出生地半步。他生活的每一项活动,起床、喝咖啡、讲学、读书、进餐、散步,时间从未有过变化,以至于当地群众以康德散步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钟表。只有一次他迟到了打乱了平日的节奏,是读到了卢梭的《爱弥儿》只为一口气看完它....
三大批判读起来基本上得玩命,但是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啃读,必能收获颇丰。
12、黑格尔: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辩证法真正到了黑格尔这里才达到巅峰。
老黑和大叔(本华)是死对头。
13、弗朗西斯·培根:知识是社会改革的力量。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皆是基于知识。
他的文笔真的实在太优美了,相信大家都在大学读过英文版的《培根论人生》节选。而我们最熟悉他的不过是“知识就是力量”。
14、让雅克·卢梭: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卢梭作为大革命前夕的启蒙思想家,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真正高尚的灵魂。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占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承诺给他一份年金。有了一份国王赐予的年金,就等于有了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这对于居无定所、入不敷出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的恩赐,可是卢梭却断然拒绝了。
后来他在《忏悔录》一书里写道:“那笔可以到手的年金,是我丢掉的,但是我也免除了年金会加到我身上的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我就只有阿谀奉承,或者噤若寒蝉了。”
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人生做了细致入微的反思和剖析,甚至提到了自己偷东西、和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以及和女佣等人的性行为。他是那样坦诚,当然生命的后期可能有些偏执,很多好友都跟他交恶了,其中包括伏尔泰。但革命者们就是受着卢梭思想启蒙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