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你好,之华》人生的错过:我送出了第一封情书,他给了我50块钱
梦见乌鸦 2018-11-10

“距离我拍摄《情书》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感觉兜兜转转了一圈,我想用“信”作为线索,再创作更大的故事,于是我挑战了这部电影,它凝缩了我从小时候到现在的各种经历想法,这个故事关于遗憾,关于错过,关于人生。”——岩井俊二。

看完这部《你好,之华》,想起了那一封“情书”,那是岩井俊二的《情书》,以及我的第一封情书。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朋友们可选择跳过

那是我初中的时候,小时候文笔不错,写的一手好作文,所以当了语文课代表。我们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她当时也带隔壁班的语文课,隔壁班的语文课代表是个小女孩,我课间收作业或找老师的时候,总是跟她碰上,甚至还一块改过作业。小女孩长得挺漂亮,很文静的那种,也是他们班的班花。

因为我们班收作业比较晚(差生多的缘故,收上作业先被他们拿去抄,抄完都第二节课了),每次都是课间操期间才能把作业收齐送去办公室,但很多时候都能碰见她,我还很纳闷,怎么你们班交作业也这么晚啊!

说来也奇怪,您说我当年愚钝也好,心思不在这上面也罢,我对人家是没有半点想法的,不是我的菜嘛。同一个老师的俩课代表,我跟她一句话也没说过你敢信?我用人格保证!人家不跟我说话,我凭什么搭讪啊?对吧!

但我们班那些死党们就受不了,当时托我打听那小姑娘信息的不胜枚举,我说你们死了这条心吧,我都没跟人家说过话。结果那帮哥们没人信,非说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当时就是日了狗了。

终于,我们的一个铁哥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给那小姑娘写情书,但这位文笔贼臭,所以他想让我代写,顺便在见面的时候给小姑娘送去,当时我是完全拒绝的,但哥们当下拍出了现金50元,外加一顿自助餐,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初中生50元是不小的数目了,终于我还是向金钱低了头。

我的第一封情书,虽然不是我只是代笔,但上心度100%,从查字典到抄歌词全用上了,洋洋洒洒一大篇。情书看得我那哥们热泪盈眶,当即拜托我送出去,所以至此,这封情书,除了落款署名不是我之外,从作者到送信的,都是我自己。

事发当天,我收好作业去办公室,果不其然她又在那,我交了差,红着个脸偷偷把这封信交到她手上,当时过于紧张说什么都忘了,也没敢看人家,但只记得我一再强调“这封信是XX托我带给你的”。人家姑娘很大胆,收了信直接走了。

第二天,我们又遇见了,她把那封信又退了了回来,并表示自己“十动然拒”。然后这件事就没有下文了,升上初三,班主任不带他们课了,我俩也很少碰见了。至于那封情书,我哥们也没要,留给了我,作为我的“第一封情书”,应该还留着(但搬家时候不知道塞到哪里去了)。以前没事还拿出来看两眼自己还挺美,但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因为这封情书,人家女孩当时应该看了,否则她不会把落款署名XX的名字用红笔划掉,我想她当时应该挺伤心的。

很狗血是吧,但这就是我的故事,真实度100%,第一封情书,换了50块钱,哥们还欠我一顿自助餐,我欠那位女孩一句话和再一次的相遇。

这算是错过吗,也算是一种吧。

好了,言归正传,看完《你好,之华》,我想到了当年这些琐事,那些错位与错过,有所共鸣,正是如此。这不是大家的故事,电影也是一样,但多数观众,能够从之华、尹川,以及他们书信间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为“亚洲青春片创始人”的岩井俊二,驰骋影坛多年,所积累下来的人气和拍摄经验,娴熟的叙事与影像风格,都是值得关注的。

退一步来讲,岩井俊二的电影,几乎可以算作是“蒙太奇艺术”的教科书式作品。乍一看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或许离我们有些遥远的内容,却通过影像镜头、到位的情绪渲染,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之感,《情书》《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都是如此,这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本片也是如此,因为这部《你好,之华》无论对于哪些年龄层面的观众,不管这部电影中所描述的内容是否是你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会让你产生一个回忆起自己故事的心潮,所谓“共鸣”就是如此。

因为这是一个描述“错过”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就不信你长这么大没有错过的事情,或者让你后悔的时候。

PS,亚洲青春片创始人

这个名号是我自己给他起的,其实是一种市场营销下的行为,虽然岩井俊二的成就,其电影造诣远不止青春片这个领域,但从市场层面上来说,如果我是这片的策划,我就要把这个头衔叫响,毕竟年轻观众吃这一套。


【人生处处都有错过,遗憾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你好,之华》不是《情书》,但和《情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竟有何联系,可参考本文开场那段岩井俊二自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岩井俊二在自我重复,因为这部电影除了《情书》,还能找到岩井旧作《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的影子,这是一种创作风格,而不是吃老本。甚至在《你好,之华》中,还能找到监制陈可辛早期的那部《情书》的影子。

但《你好,之华》有着岩井俊二电影的典型特色:暗恋心事、遗憾青春、物哀情绪、文艺质感。电影风格细腻唯美纯净,还有岩井俊二自己作曲的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如流水般流淌动听等。并且,故事也是由一封信展开。

电影的故事,以及叙事甚至蒙太奇语言的构架,非常娴熟,乃是大师手笔,书信中的回忆故事,与现实之中书信往来,体现的是“错位”的结构。

之华的姐姐之南去世了,之华代替去世的姐姐参加同学会,偶然与中学时代暗恋的男生尹川重逢,同学们并不知晓之南已经去世,于是之华便以姐姐的身份,给尹川写信。二人书信来往之间,偶然尹川的回信,又阴差阳错地让之南的女儿袁睦睦收到,她便与之华的女儿也回了信……

在一封封的“错位”信件往来中,体现的是“错过”的人生。

之华错过了尹川,尹川错过了之南——这一错过,给尹川留下难以平复的遗憾,带给之南的则是痛苦与死亡,之南的死去又成了亲人的痛。

不过这么多年过来,岩井俊二温和了许多,虽然当年《情书》的结尾也是残酷中透露着温暖,但在《你好,之华》,电影让尹川踏上寻找过去之路,与之南的女儿睦睦相遇,后者说出那句“我在等着书里的那个男人”,这样的故事就已经很温暖了。

电影的故事并不残酷,反而后半段的转折非常积极,人们最终都必须学着与错过和解。

★因为,电影的开场,就是葬礼,所有人都停留在之南死去的哀伤情绪中,大家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不点破也不释然,却全部陷入对过去的向往,以及对于错过的抱憾,大家都在自责,为什么如今的我这么孤独??

★但是,电影的结尾,之南的女儿终于打开了母亲的遗书——这是她初中时的毕业致辞,在所有人的“共读”中,大家接受了所有的破碎,继续向前,我们,并不孤独。


【人生而孤独】

“人生而孤独,这就是世界。”

人生不就如此吗,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什么也放不下,然后你慢慢就开始习惯,慢慢就开始明白,也慢慢开始对这种悲哀释怀,说白了这叫活明白了。

这部电影确实也是这样,你看到最后每个人的结果其实可能都不是他最终的结果,尽管你没有变成你原本想成为的人,或是你可能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是你得到了一些另外的收获。

这就是我认为《你好,之华》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人,是孤独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你与你的家人之间,爱人之间,你们对于彼此,才是有意义。就像电影中吴彦姝的故事,这对耄耋老人的戏份,年迈的他们在书信中的“旅行”,独立于男女主角之外,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主角们,令他们豁然开朗。

所以《你好,之华》这其实是一个挺大的题材,成长不只是从青年到成年,包括成年到中年、中年到老年,它是贯彻整个人生的。所有关于成长,关于时光流逝的东西都是我的最喜欢的东西。

人生就是在不断错过中长大,你一直在长大,你看到很多不如意的东西,当然也有如意的时候,但是你会越来越感觉这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原来你想的那么美好,就是所谓的童真失落。

所以这就是青春片啊。

不要以为描述青春的故事就是青春片,我们的“青春片”是这样,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偶像片,或者怀旧片。真正的青春片,就是这样。

这里引用戴锦华的文章,区分了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的区别:

“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青春偶像剧则不同,它大都是青春神话的不断复制再生产。它作为特定的世俗神话的功能,正在于以迷人、纯情、间或矫情的白日梦,将年轻的观众带离自己不无尴尬、挫败的青春经验,或者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

《你好,之华》的本体是残酷,因为电影中,所有人都跟这个世界有仇一样,他们都有未了却的心愿,所有的错过他们都悔之晚矣,他们都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所爱……之华刻骨铭心的失恋;之南在痛苦中自杀;尹川颓废消极,就连小不点孩子都觉得自己孤独。

但在那对老人身上,却发现了人生的价值,之华与尹川也在这里相遇,这是电影的转折点。

人生而孤独,正视和承认它们,不是悲观,不是举步不前,而是只有在持续的匮乏中,我们才能始终拥有对圆满的欲望和想象。这才是真正的和解。之所以我说其结局温暖,正是如此。

说白了,我们都是孤独的,要么去死,只要没死那就活着吧,没事偷着乐。

PS,书信

电影中出现了过手机通话的情节,但手机所传达的信息都是坏消息。

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只有这样的时间发酵,才更值得回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等待回信日子中的心情,这是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的。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爱写信,给女朋友、给中学同学、给发小儿,不是为了传递什么(那时候我自己有手机的),就是为了等回信,挺矫情是吧,但却是有趣。


【否定与自我否定】

这部《你好,之华》,所谓的共鸣之处,我觉得所有的人都是之华,都是之南。因为每个人都处在生活的风暴中间,都是处在脱离了学校的温室,然后走到了社会的风暴,走到了人生的风暴中,每个人都碰到了不同的问题,然后最后每个人以不同的方法结束。

一段阴差阳错的错位,换来的是过去与今朝的错过,但我们还是要面对未来。因为这是大家重新去认识自己的机会,重新去看到自己人生里面的满足或者不满,去探讨自己的前半生,跟后半生。

其实里面的所有角色,包括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我觉得最重要是,电影里面把一些人生的命题都说出来了,包括人性其实有好有坏,不是所有人都是好的,但是坏的人也不是那么坏,而到最后你还是抱着一个乐观看待人生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乐观与温暖是很难得的,我喜欢岩井俊二的风格就是因为这一点,无论多悲惨的事情,到最后他还是乐观的。

而且,《你好,之华》整部电影,展现的就是哲学上的辩证的否定观。哲学上说过,事物发展的否定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之华与尹川,他们首先接受自己的命运和情感诉求,随后这份安于现状的美好又被现实一一的打破,而在两人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中,发现真理。他们书信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否定曾经的所坚持的过往,否定曾经情感,否定自己的人生观,发现真正的自己。

他们相信人受命运的主宰,但又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有过一段青春,然后又有一段有点残酷的现实,有一些遗憾和期盼,那些错过的故事,但仍心怀希冀。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