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予墨:骑行中国,拜访马云 等100位名人(四)拜访苏绣大师
予墨读书 2019-03-31

上次,拜访苏绣工艺大师濮老师。


去的路上,还略有担心,想着人家是国外领导人接见过的,会不会很难拜访?


去了才发现,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很顺利。


进门,她先生接待的,泡茶倒水,很客气。


先自我介绍:我骑自行车环中国,要出本书,准备写写濮老师。


一听,很开心,说濮老师正在创作,需要等一会。


我说,可以。


他问,你一个人?


我说,是。


他说,太厉害了,了不起。


这句话几乎我拜访过的每个人都说过。为什么会这样说?看似我是在拜访名人,实际上,咱也是别人崇拜的对象,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做的这件事是他们想象不到的,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为什么多数人不敢走出去,为什么不敢靠近别人?


因为,心中有距离感!


路途的距离,心的距离,总觉得拉萨很远,总觉得别人不好靠近。是真的很远,很难接近吗?


其实不是。你说XX不好接触,你试着去接触过吗?你认真回复过他的微博吗?你给他发过邮件吗?你给他打过电话吗?你跟他见过面吗?他当面拒绝过你吗?


距离感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其实只要你愿意出发,没人会拒绝你,除了你自己!


真想认识谁,要么打电话,要么直接去拜访,大部分不会拒绝你。


他问,准备写点啥?


我说,想更深入的了解苏绣。


他说,你等着,我给你拿点资料。


从抽屉里拿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很厚,是个作品集,里面还有季国平对濮老师的专访。我一看定价,380。


他说,你拿回去做个参考,兴许能用上。


我说,谢谢。


不一会,濮老师从楼上下来。


微胖,满脸笑容,介绍,点头示意。


濮老师是沈寿的第四代弟子,沈寿何许人也?


仿真绣的创始人,给慈禧太后献过礼品,一副《八仙上寿图》着实把老佛爷给吓了一跳,妈呀,太像了!


可以这么说,是她把苏绣推上了世界的舞台,如果没有她,苏绣仅仅可能停留在江浙一带。直到现在,她的很多作品被博物馆永久收藏,瑰宝级的艺术品。


很多人想高价购买,对不起,不卖!


这就是艺术品的价值。


就像现在,给国外高级领导人送礼,基本都是苏绣,效果比送大熊猫还好。苏绣慢慢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就像收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的画。


啥是仿真绣?


就是先要有原作品,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一副画,临摹,再绣。貌似变简单了?


其实更难了,因为在绣之前,先照着原作品把它画在绣布上,包括颜色,尺寸比例,得一模一样,神情并茂。


绣同样一个作品,大师和徒弟绣出来,形似,神非。所以,一个优秀的刺绣大师,一定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大师。


她问,之前了解过苏绣吗?


我说,不多。接触比较多的是十字绣。上学那会儿,一到冬天,农村的妇女基本都绣这个,我妈也喜欢,有时候我也给她帮忙,穿个针,涂个格子啥的,什么鸳鸯戏水,大红的牡丹。再难一点,清明上河图。能绣出清明上河图的人已经非常牛逼了,据说一副可以卖到几千块,这已经算是天价了。


她说,不一样。十字绣任何人都可以上手,只是快慢的问题。但苏绣就难多了,光针法就得40多种,每一个部位都有不同的针法。针法里也有讲究,比如绣一只猫,要根据它的势去排列针法,眼睛有眼睛的势,毛有毛的势,才能绣活。


我问,苏绣最难的是啥?


她说,人物和立体的东西。人物最难的是眼睛,包括眼珠,瞳孔,需要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线的粗细,不同的针法,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细到什么程度?


头发丝的1/4。


她说,这还不是最细的,最细的可以把一根线劈成1/128。


我问,是不是越细,作品越珍贵?


她说,理论上来说,是。因为难度更大,也更费工夫。很多不懂的人来找她,老师,老师,能不能给我用最细的线?


她问,为什么?


他说,细了看起来精致。


她说,这就属于门外汉。


我说,那怎么区分?


第一,看主题。


第二,看手法。


该细的细,该粗的粗,有实有虚,有远有近,才会有立体感。


我问,有没有真假?


她说,没有真假,只有好坏。

 

啥是好的主题?

 

就像沈寿的《耶稣像》,被视为苏绣界的经典之作,我觉得就跟《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经典,好在哪里?众说纷纭,反正就是好。


一件好的苏绣,就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商品。从绘图到制作,都是人工。就跟奢侈品一样,人工打磨,人工缝制,细节处理的更好。比如GUCCI和地摊货,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说,可以达到油画或者水墨画的效果不?


她说,完全可以。其实,有时候比画的效果更好,因为颜色会更加丰富,尤其是细节的处理更加巧妙。比如,人物肌肤的细腻程度,眼睛的灵气,不一定能画出来,但可以绣出来,甚至会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大家都觉得越细越好,但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视觉效果。

 

透视靠什么来表达?

 

颜色的渐变,线的粗细。


我问,线大概有多少种颜色?


她说,上万种。如果没有想要的颜色,那就染,比如用植物水来浸泡。


我说,那理论上存在无数种颜色。


她说,是。


老师的画室有四层,最下面的墙上挂满了作品,进门最显眼的地方是沈寿的《耶稣像》。


我问,这是原作品吗?


她说,复制的,原作品在博物馆。


我说,耶稣像应该是苏绣作品中殿堂级别的作品吧。


她说,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作品,很了不起。


我说,像瓦特制造了蒸汽机,才有了后来的火车,动车。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我问,对收徒弟有啥标准吗?


她说,兴趣,毅力。


我问,有合适的人吗?


她说,还没有,现在难就难在传承上。年轻人喜欢新鲜的东西,对传统的没兴趣。年龄大点的呢,不是老公喊着回家做饭,就是接送孩子上学。


我说,学起来难不?


她说,难,也不难。贵在坚持。从入行到上手,起码3年左右,这就需要高度的热情和耐心。3年以后才会出作品,要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并做好预期,如果前三年绣不出作品,甚至连生活费都是问题,能否坚持下来?


我说,我能干不?


她笑笑说,不能,我们这里99%都是女生。因为女生普遍比较心细,手巧。


就拿分线来说,一根完整的蚕丝线,要分成1/16,1/32,最细的可以分成1/128。不光要眼神好,还要有耐心,你可以想想,面对一团乱麻,你是否有耐心解开它。


还有绣针,很细很短,小到只有指甲盖这么长,能捏住不?


我说,捏不住,我手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给冻的。这么细的针能用多久?

 

她说,刚开始用国产的,但没用多久发现就弯了,或者断了。后来,就用日本的,能用好几年。同一根针,国产和进口,差别太大了,手感完全不一样。


我问,理论上哪件作品是最难的?

 

她说,其实,在创作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件作品往往是创作中最有感觉的,以后要做,就很难再做到第一件作品的高度。这其实和写小说一样,一个作家一旦有了成名作,就很难创作出同水平的作品。


我说,你的《千手观音》我看过,非常震撼,简直和照片一模一样。


她说,是很有难度,首先,这里面光手臂就有26只,每只手的姿态还不一样,而且每个人都拿着不同的法器,轮、伞、花,有刀、剑、戟等,每一个细节的颜色都要自然过渡,非常考究绣艺,不但要保持原作的历史沧桑感,还得显现出生气。


我说,机器能做到不?


她说,不行。实际上机器前几年已经出现了,包括打印画稿,到仿制。一幅0.5㎡的作品,人工可能得1年左右的时间,但机器呢?几天就搞定了。但有一个问题,机器永远只能做中低端的,做不了高端的,因为高端的是有气质在里面,时间决定价值。


我说,对自己的身上的标签怎么看,比如××大师?

 

她说,很多人都羡慕大师,觉得出一副作品,动辄上万,甚至是百万,其实,大师也有大师的痛苦。


一旦成为所谓的大师,时间和自己都会不属于你,而是属于“别人”。因为每个人的艺术生涯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输出最大的价值才是大家所关心的,一年四季独守机房是常态。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