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多维度的叙事”插图艺术展即将开展
王珏 2018-05-28

时间:2018年6月4日——6月7日

地点:  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广西南宁西乡塘区罗文大道8号)

           美术学院U、E空间美术馆(二楼优空间、六楼艺空间)  

学术分享会 : 2018年6月5日    

                    下午15:00——18:00

  导言:

  在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时代,图像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表意方式。而当代社会文化的复杂与流变,使得图像叙事也呈现出更多的面貌。正如在文学艺术中,仅仅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就可以依据媒介的不同划分出三种类型——“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甚至不必说当下的我们早已习惯视觉(图像叙事)、听觉、触觉的交融,并且还处于一个多维感官知觉相互联动的艺术审美情境。

      由此,本次“多维的叙事”展览,除了想要以完整的理路来展现图像叙事这种独立表意系统的丰富性,还引入了图像背后的脚本、艺术家的个体思考、艺术创作的当下情境,使其与图像之间构成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展览每一次的即时性观看中,观者一直都是作品阐释的重要主体,不过这并不制衡创作者的个人表达,反而能够彰显作品在叙事层面的多维性、丰富性。展览成员既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观看方式的转换,也由个人链接展览团队整体,协同呈现观看的趣味性。因此,在对图像叙事的系统思考下,本次展览将是一次批判者、实验者、观者之间联合互动的展示。

  • 作品简介

 

      围绕着图像叙事主题,展览团队实验性的在作品中选择了丰富的叙事策略进行尝试。王珏在画面叙事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了类似蒙太奇式的拼贴叙事。展览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图像叙事机制纳入到整个展览的话语构建中,还要通过部分文献索引以及作品陈列来探究艺术创作者个体的自我创作轨迹如何行进。

                                                                                      王珏  《消费时代》 2017年

    展览组织者王珏在作品中延续着曾引发她研究兴趣的“图形诗”的视觉构思,她一直在尝试探讨如何处理图像与文字这两种叙事方式在作品中的合理交融。图像学家W.J.T.米歇尔对语言(文字)和图像两种表意系统的区分正构成了本次展览探究重点“图像与语词”部分的简单提要。在米歇尔看来,语言、图像两种符号在表意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语言的再现不能像视觉那样再现它的客体———即不能将客体呈现在眼前。它可以指涉一个客体,描写它,联想它的意义,但却不能像图像那样把客体的视觉面貌呈现给我们。词语可以‘引用’,但决不能‘看见’客体。W.j.t.米歇尔的论述让展览的研究更加清晰和有力,也将进一步启发观者在此次集实验、反思为一体的联合展示中更深入的思考。

                                                                                         王珏 《聚.散》 2018年

林道诚尝试对画面细节进行拆分、组合,附以文字解释,探究电影镜头般的叙事策略对作品美学情境的构建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回的创作,我想尝试着找到自身得以立足的点,而不是顺从于外部事物的牵引。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真实的确不存在。既不屈从于自我的放纵、亦不屈从于对世界的执着,在其中找到平衡的点是一种挑战。”

                                                                            林道诚     《汤岛之恋》  2018年

“图像爆炸”这一奇观只发生于制图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因此,当代人沉湎于图像游戏的同时,却很少有意识的主动认识图像,了解图像背后隐含的内在主题,视觉逻辑以及图像观念的历史性。所以本次展览不仅试图展现当代人生活于图像中的景观事实,还将从“景观的景观”这一维度呈现艺术创作者的图像世界,及如何理解图像、运用图像与制作图像,探索艺术语境中图像逻辑的演变。

     田明明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故事脚本与绚丽、精巧的画面构成了巧妙的互文性,使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相交织互动。

                                                                                       田明明《白鹿》2018年

毋庸置疑,“叙事”是艺术创作者进行情感表达、观念传递的重要方式,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如果说镜头影像之美像一颗颗璀璨明珠的话,那么叙事策略就像串起明珠的线。”

    冯雅岚的小幅作品,白描式的记录生活中的日常风物与个人情趣,图像与图像之间勾连出一幅日常生活图景。

                                                                             冯雅岚  《美好生活》 2018年

对插画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研究。或许可以用苏珊·桑塔格在另一个语境中的论述来概括团队在展览筹备时表露出的困惑。“一张照片不过是一个框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系留处也就松开了臂膀。它漂移到一个模糊抽象的历史概念之中,任人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或与其他照片相配)。”插画艺术显然不同于摄影,但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被解读时都要面临“意义的漂流”问题。

展览团队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作品差异、变奏的前提下,平衡观者与创作者主体对作品的解释,既让观者以多元角度来理解作品,同时保持创作者主体观念的独立性。最终正是通过对“图像叙事”这一主题的确立,才能够让创作者与观者在面对图像这一“第三对象”时产生互动。

      钱慧丽的作品,在此展现了个人生命回顾和不同翻阅体验的双重感人细节。某种程度上图像并非只是我们眼前沉寂的、一动不动的景观,它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在创作者绘制画面时,观者注视画面时,“情动”也随之而来。

                                                             钱慧丽 《我的妈妈不爱我》儿童绘本  2018年

使本次集体展示像罗兰巴特的描述那样:“一幅早期拍摄的伯利恒照片,具有令人“晕眩”的三重时间:两千多年前耶稣在这里诞生之时,近百年前无名摄影师摁下快门之时,以及观看者观看这件照片之时——摄影的性格,非但取决于拍摄的一瞬,之后,时时刻刻,伴随光阴,在被观看的不同瞬间,引来不同的解读。

从巴特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抽离出本次展示的核心理念,即此次展览正如展现出多重时间的摄影一样,呈现为集作品、创作者、观者的多方联动,在后续的展示中,延续这样的方式也正是从艺术创作者个人到展览整体不断走向自我更新的恰当路径。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