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三驼图》明 李士达 故宫博物院
驴眼看世界 2022-05-20

《三驼图》明  李士达  故宫博物院

材质尺寸:纸本 立轴 水墨 78.8X30.6厘米

简要介绍:图绘三位驼背老人相聚的情景。三位老人一提篮侧顾,一向提篮者作揖,一拍手大笑,三人形象滑稽,笑态可掬。画作上方有钱允治题诗:世上无直人,暗讽虚伪的社会现象。李士达,字通甫,号仰槐,明代画家,其所画山石、人物造型多为圆形,线条柔韧,神态极生动。

款识自跋:万历丁巳(1617年)冬写,李士达。


    钱允治诗云:“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点明了此幅的讽世主题。

书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珍贵的书画真迹流传至今,让我们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人的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在故宫博物院,有一副不是很有名的名画——《三驼图》,画上还有三首诗点明了书画的含义,令人拍案叫绝。究竟是什么样的奇妙字画呢?

《三驼图》为立轴纸本,纵约78.5厘米,横约30.3厘米,描绘了三个驼背的老者,而且姿势各异,一人在前提竹篮侧脸回看,另一人向提篮者双手作揖,似乎在说“近来安否?”还有一人在后慢走,拍着双手哈哈大笑,或许和前面的两个老兄弟是好友。整个画面简单利索,内容也通俗易懂,透露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除了绘画之外,在画卷最上部分的空白处,还有三首题跋的诗和印章,通过诗句我们也了解的内涵。


三首诗的内容也简单易懂,第一首是: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第二首是: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第三首是: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涂(同“途”)只见折腰人。其中,第一首诗最有名。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钱允治,明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对《三驼图》的理解也最透彻,前三句描绘了画面内容,但最后一句笔锋一转直击“要害”——世上原来无直人,也正好贴合了作者李士达要表达的深刻内涵。第二首诗表达了,驼背的原因不是没有骨气,而是一种生理原因,他们内心还是很干净的。第三首诗借用了典故,腰杆子直的人都归隐了,而腰杆子挺不直的人还在圆滑处世。综上所述,《三驼图》是对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尤其是“世上无直人”道出了本质,既正直的人都在被排挤,只有卑躬屈膝才能生存。

很显然,作者李士达不是圆滑之人,也更不会卑躬屈膝和阿谀奉承。《三驼图》的落款时间是万历四十年(公元1617年),而此时的李士达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也更是看透了明朝末年的种种弊病,朝堂也好,社会也罢,人们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让李士达也感到无尽的悲哀。因此,李士达创作了诙谐的《三驼图》来表明自己的情感,初看此画也许很多人觉得搞笑,但是细品背后的含义会发现是凄凉,悲哀和无奈。

虽然《三驼图》不是惊天动地的作品,但作者却借画针砭时弊,也希望可以鞭挞人心。然而,明朝覆灭的事实表明,当时的人应该没有读懂《三驼图》的含义,或许只是当笑话看完罢了。现如今,我们很庆幸这幅画完好的保存至今,希望我们不要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读懂它深刻的内涵,在生活中做“正直”的人。


参考资料:

《故宫书画馆》作者:曾君 主编,傅红展 等编,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推荐文章
评论(1)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