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鲜于枢·墨迹合册
赵孟頫,字子昂,元代著名书画家。他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南宋灭亡后,被元朝皇帝忽必烈重用,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后拜荣禄大夫。他博学多才,能诗能文,在书法和绘画上造诣都很高,被称之为“元人冠冕”。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与赵孟頫一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双杰”。他兼长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草书的艺术成就最高。
赵孟頫和鲜于枢是惺惺相惜的知己,用赵孟頫的话来说可谓是“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他们之间经常书信往来,共同探讨书法与艺术的真谛。
本期发现,为您带来两位元代书坛“巨擎” ─ 赵孟頫和鲜于枢─ 的书信真迹。下面这册合辑,共四页,收录了一幅鲜于枢的作品以及三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它们分别是:《论草书帖》、《论枕卧帖》、《论裴行俭帖》和《合卷第三帖》。
1.《论枕卧帖》 元 · 赵孟頫
纸本行书,384 X 606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常州张治中有虞永兴枕卧帖,笔意清峭,绍兴内府故物,足为希代之宝,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首云“枕卧来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余行。顷都下四次借阅,因不肖嗟赏,遂尔宝秘,不尔,亦不甚爱,可惜可惜。
· 这是合卷中的第一帖,也被称为《论虞世南书法》,在文中赵孟頫讨论了《虞永兴枕卧帖》的书法。这幅帖中的笔意妍润多姿,婉转有力,流溢出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
2.《论裴行俭帖》 元 · 赵孟頫
纸本行书,384 X 606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裴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行俭每曰:“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所譔《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武后使武承嗣就第取去,不复传。
· 这幅《论裴行俭帖》记录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裴行俭的书法秩事,是合卷的第二帖。裴行俭,字守约,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工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
3.《合卷第三帖》 元 · 赵孟頫
纸本行书,384 X 606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前存半字。不可识)陆沉于尘土中。不得致书。悬仰之怀。何可云喻。即日伏惟动静胜常。昨见教化公。言有铜器见赠。留足下处。望附良便。发与湖州舍下为感。都下绝不见古器物。书画却时得见之。多绝品。至有不可名状者。(有晋人谢稚三牛图。妙入神。非牛非麟。古不可言。)近见双幅董元著色大青大绿。真神品也。(韩干明皇试马。张萱日本女骑。皆真迹。)若以人拟之。是一个无拘管放泼底李思训也。上际山。下际幅。皆细描浪纹。中作小江船。何可当也。又两轴屈原渔父。又一轴江乡渔父。皆董元绝品。并双幅。不得不报耳。)鲁公自书太子少师告。朝回马病帖。乞米帖。怀素客舍等帖。伯时天神鬼马。妙。又驴鸣马惊图。)因赵彦伯侍郎南去。辄附片纸。近有新收。不惜报示也。正远惟善护兴息。不宣。四月廿四日。孟頫再拜。伯几想安胜。便中冀为道意。
· 这件行草书迹结字疏秀,起笔收笔间,少提顿转折或锋势的变化,显得较为质朴,夹注的行楷小字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37岁(1290)在大都写的〈禊帖源流〉卷相似,是难得的早年书迹。幅末一行小字,说:「伯几想安腾,便中冀为道意。」显然收信的对象不是鲜于枢,而是两人在杭州的共同友人。
4.《论草书帖》 元 · 鲜于枢
纸本草书,282 X 424 m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此伯几真迹。渔父词。
帖上“此伯机真迹”这几个字是元代薛羲所写。
· 这是合卷中唯一一幅由鲜于枢书写的作品,文中对张旭、怀素、高闲及黄庭坚的书法进行评价。这张帖取法王羲之《十七帖》,但行笔气势更加豪迈。这种走向跌宕开阔的探索依旧是对传统的不偏不倚。
鲜于枢《论草书帖》,笔力圆劲遒健,神韵潇洒奇逸,晋风唐韵跃然纸上,堪称难得的草书精品。
5. 题跋 元 · 薛羲
6. 题跋 元 · 上官伯圭
7. 题跋 明 · 陈继儒
8. 题跋 明 · 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