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抽象思维能力
我的足迹 2023-03-05

最近在工作中,我越来越发现所谓的“认知”水平,其实就是一种对问题的抽象能力,以及对事情的发展规律或者原理的一种抽象的能力。

有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堆问题,或者是一堆约束,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但其实问题虽然在表现上纷繁复杂,但本质上是一个关键约束或者本质矛盾的外在表象。这时比较厉害的人,一般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厘清诸多问题的内在联系,并找到最关键的点去突破。

这种思维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中也特别重要,对共性或者核心要素的抽取越是抽象普适,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就更趋向于逻辑通顺。例如

  • 长平之战,赵国之败,表面上看是赵高纸上谈兵,放弃坚垒固守的策略,冒进导致的失败;但实质上是两国在国力(粮食生产+航运补给)上的差距(秦国当时已有关中、蜀中、汉中三大粮仓基地),使得赵国在相持中后勤吃紧,不得不冒险一搏。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比甩锅给赵高个人,逻辑更通顺(如此决定国运的战争,赵国不可能随随便便交个一个没什么能力的统帅)。

  • 分析西方人为什么更有契约精神,这点还是要回到文明的起点——中国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但是西方本质上是一种希腊文明,希腊的城邦因为不适合种植粮食,所以很早就产生了贸易,而契约精神在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

  • TFAP为什么不能像Deployment对POD的生命周期管理一样管理service的生命周期? 它的核心约束,并不是因为TFAP在一个scope里只能定义单个service(这只是表象),而核心约束,其实是TFAP定义的service不是一个template,而是service实体,缺少了必要的抽象,以及暴露了过多的细节在用户接口上。

我们的知识和专业领域发展变化得特别快,但有的人学起来就是很快,而且能很快做出成绩。实际上现在知识已经是“唾手可得”了,对一个领域的学习本质上变成了对其内在的机制的掌握,以及各个关键组成部分之间的约束和联系的认知了,剩下来知识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了。真正的能力,都不是看几本书 ,或者看几个公众号文章就能掌握的;而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加上必要的外界输入,在不断的实践印证下所掌握的“无招胜有招”的能力。这就是爱因斯塔说的“知识就是你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怎么样来锻炼或者是实践呢?我现在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 写文章,写游记,不是简单地堆叠时间顺序的事件,而是以观点/认识为维度去串接途中的所见所闻;这样也能让我们写出来的游记更有深度,更有历史价值。

  • 保持好奇心,追问“为什么”,工作生活当中不懂就问,并且尝试将新的知识拼接到系统认知的拼图中。

  • 多和人交流,各行各业,交流他们的想法,进而讨论形成这种想法和认知的事件以及其中的因果过程。

  • 抽象思维是耗费脑力的,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倾向于逃避或是拖延。这种现象在写作文,或者是写一个软件的设计文档时会更加明显。但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维上一个层次,这种锻炼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应该去拥抱的。

新的时代,独立思考比接受知识变得更加重要。很遗憾,目前我们的教育机制似乎和这个想去甚远。我认为我很幸运,虽然不能看清本源,但至少有些许觉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