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前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
5月17日至23日是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以营养和运动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核心措施,儿童、老年人、孕期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该如何科学控制体重?
【本期重磅】
>特殊人群这样做好体重管理
----------------
>>肥胖儿童:减重把握“吃、动、睡”
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会影响孩子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骨骼发育等,儿童期肥胖还会给成年健康带来“三高”、冠心病、肥胖相关癌等远期危害。
专家指出,儿童减重应综合把握合理膳食、运动和睡眠。饮食上做到小份多样: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要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用餐顺序建议是先吃蔬菜,再吃鱼禽蛋肉豆类,最后吃谷薯类。蔬菜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稳定餐后血糖,减少胰岛素波动。
同时,超重肥胖儿童应在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运动能力循序渐进运动,可从每天20分钟慢慢增加时长。应保证每周3至4次、每次20至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睡眠上,5岁以下儿童应保持每天10-13小时睡眠时长,6-12岁儿童应保持9-12小时,13-17岁青少年应保持8-10小时。同时,每天久坐时间不超过1小时,视屏时间越少越好。
建议定期监测超重肥胖儿童的身高、体重和生长曲线,在不影响正常发育的前提下,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学龄前儿童通常不推荐药物和手术治疗。
>>老年群体:腰围指标很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代谢能力、咀嚼能力和感觉器官等逐步退化,可能导致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专家提示,对于老年人群特殊的生理和营养状态,应结合健康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营养和运动方案。
有研究表明,老年肥胖患者减重对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显著改善,但可能对骨密度和瘦体质量有轻微负面影响,尤其是老年女性更易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如何判断老人需要增重还是减重?对于老年人的体重管理,应综合BMI、腰围和体脂率进行判断。正常老年人的体脂率比一般成年人适度升高,男性一般在20%-25%,女性在25%-30%。体脂率过高,说明身体脂肪过多;体脂率过低,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
研究表明,腹部肥胖与老年人衰弱密切相关,腰围可能是检测老年人健康风险的更好指标。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90cm,女性应小于85cm。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即使BMI正常,也可能存在腹部脂肪过多的问题,增加慢性疾病风险。
专家提示,老年人的肌肉数量和力量都在下降,体重管理应以保留肌肉为核心目标,循序渐进,避免快速减重或增重。
饮食上,应保证足量优质蛋白搭配适量果蔬,推荐肥胖中老年人采用“221餐盘法”:2拳蔬菜(半数为深色)、2掌心高蛋白食物(鱼、豆制品为主)、1拳低血糖生成指数(低GI)主食(如糙米燕麦),增加抗阻运动,同时补充蛋白营养补充剂。
>>孕期哺乳期女性:警惕生育性肥胖
当前,生育性肥胖是女性体重管理的一大难点。孕前、孕期和产后是三个关键时期,可能导致女性体重增加、产后体重滞留,带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女性孕期体重增长平均达14公斤,有41%的女性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推荐范围。而且,女性产后体重难以恢复到孕前水平,产后1至2年较孕前体重平均重3公斤,有39%的女性在产后半年、1年和2年内体重滞留超过7公斤、6公斤和5公斤。
肥胖会增加育龄期女性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特定疾病的风险。
此外,肥胖女性还可能出现生育特征受损,如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升高、泌乳能力下降、乳汁营养降低等,对后代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做好女性孕产期体重管理,应注重合理膳食和主动运动,孕前维持健康体重,合理膳食,适当增加运动;孕期维持体重合理增加,选择低GI、优质蛋白、低脂食物,每周适度运动150分钟;产后保持膳食多样,避免过量,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减重。
专家建议,孕期和产后女性多做有氧、力量、柔韧性、平衡性和盆底肌训练。孕妇应在较凉爽的条件下进行运动,如在阴凉处或清晨锻炼;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避免骑马、高山滑雪等较为颠簸的运动。
【福建人的吃鸭宇宙,藏着一万种做鸭方式!】
春江水暖鸭“鲜”吃
中国真正的吃鸭王者,不在北京,也不在南京,而是在东南沿海的福建!
在这里,鸭子的“搭档”多得惊人——有老姜作配,就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姜母鸭”,辛辣、甘甜有焦香;与红糟为伴,就是“红糟鸭”,皮弹肉嫩带酒香;与本地优秀的芋头相逢最精彩,既能做出汤汁浓郁、味道厚重的槟榔芋烧鸭,又能做出“可盐可甜”、酥香可爱的芋泥香酥鸭。
福建人爱鸭子爱到一天三顿离不开。从早上开始,就有几百种方法对鸭子开刀:冬粉鸭、鸭肉粥、鸭仔面、鸭汤粉丝、鸭露拌面线。正餐的吃法更丰富,卤鸭下酒,熏鸭待客,鸭米血糕煮火锅,各式大菜轮流登场,还总要配上一碗一年四季喝不腻的番鸭汤。
——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还是来一趟福建吧,看一看闽南、闽北、闽西、闽东、闽中,不同地方对一只鸭子的料理方式。炖、卤、烤、煮、炒、蒸、煎、糟、拌、熏,制出烧鸭、填鸭、板鸭、卤鸭、卜鸭、白切鸭、鸭露、鸭面、鸭粉、鸭粥……天差地别的丰富口味,绝对刷新你的想象力上限。
01 没有一只鸭子能游出闽南!
闽南吃鸭子是很出名的。这里的人们,特别讲究吃“番鸭”。
既然叫“番鸭”,自然有海外血统——三百多年前,它们从南美洲跋山涉水而来,因为嘴基部和眼圈有红色肉瘤,又可叫作“瘤头鸭”。这种鸭子特别肥壮,轻轻松松就能长到十来斤。在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眼里,它们不是活蹦乱跳的鸭子,而是一道道美味佳肴。
一只好番鸭,最完美的归宿莫过于用来炖汤。
对于闽南的小孩来说,鸭汤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也是每天放学最大的渴盼。那鸭汤黄灿灿、香喷喷的,盛在不锈钢的大盆里,大块的番鸭肉从汤中浮起,粉红的肉挣破了紧绷的皮,一丝一丝地渗出金黄的鸭油来。鸭汤最忠实的配料是老姜,此外,还要加入熟地黄、当归、白芍与川穹,是为“四物番鸭汤”,是闽南孩子从小喝到大的滋补美味。还想要千变万化的口味,则可以加入不同的配料:茶树菇、冬瓜、萝卜,各有各的甘润鲜香。如果鸭汤里能加入一只油炸过的、粉沙沙的芋头,那可真是“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说到芋头,倒不妨顺便吃一吃厦门著名的网红美食“芋泥香酥鸭”。菜如其名,香甜的芋泥包裹着咸鲜的鸭肉,还有绵密的蛋黄,表面油炸得香香酥酥,一口下去,外酥里嫩,咸甜相宜。
闽南最大名鼎鼎的鸭子菜,还是要数泉州姜母鸭。
姜母鸭正确断句为“姜母·鸭”。所谓姜母就是老姜,锅底铺上一层,香油煎出满满的辛香味,然后把杀好洗净的整只番鸭入锅,只加料汁不加水。接下来,就是美妙的等待过程——鸭子和浓郁的汤汁水乳交融,渐渐发出幸福的咕嘟声,鸭肉在高温中散发出一缕缕的焦香,又吸饱了汤汁的辛辣和甘甜,多汁又鲜嫩,而且骨酥肉烂,叫人食之上瘾。干煲之外,也可以汤煲,浓郁滋润,又是不一样的风味。
漳州人则大爱沙茶鸭。甜甜微辣、鲜香扑鼻的沙茶酱焖出软烂多汁的鸭肉块,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南国风味。本地人还由此衍生出堪称小吃极品的沙茶鸭仔面——汤底带着诱人的金红色光泽,鸭肉肥厚,在微辛的沙茶汤中更显醇鲜本色。
鸭子与碳水的组合不止于此。比如厦门的冬粉鸭,将鸭胗、鸭肠、鸭血、粉丝煮熟,在高汤中浸泡,放入喜欢的配料,一碗出锅,鸭肉嫩而不腻,汤汁鲜美,粉丝可口。还有将油条撕小块泡入番鸭汤、鸭汤粉丝、鸭肉粥的,油条饱吸汤汁,外表酥脆,是当地人早餐或下午茶的最爱。
还有一种最特别的搭配:街头小吃鸭米血糕。它的材料是新鲜的鸭血和糯米,加入一些盐和其他调料,蒸熟了便凝固成块,口感比一般的糯米糕硬一点。鸭米血怎么做都好吃,蒸、煮、炒、炸,放进姜母鸭中一同炖着吃最好,米香里浸润了饱满的姜香,口感又弹又糯又扎实。
02 东西南北中 还有多少吃鸭花样?
闽南人爱吃鸭,福建其他地区的同胞也不甘落后。各地对吃鸭的研究各有各的花样和特色,到福建走一圈根本吃不重样。
福建人是很爱吃芋头的,前面已经说过了芋头番鸭汤、芋泥香酥鸭,但真正吃芋头的行家还是在闽东北,毕竟福鼎市盛产大名鼎鼎的槟榔芋。这种芋头圆圆胖胖,好像一个个“小钢炮”,剖开来看,里面的纹路呈槟榔状,所以被称作“槟榔芋”。槟榔芋的淀粉含量特别高,吃到嘴里粉粉沙沙,说不出的香甜诱人。人们用这样的芋头配鸭子,做出经典的槟榔芋烧鸭,让槟榔芋在翻炒、焖烧的过程充分发挥优势,与汤汁交融在一起,化作绵密的泥,在这个过程中还吸附了油脂、免得鸭子太过腻人,方便干饭。
闽北南平人则独爱板鸭。建瓯市的板鸭,早在南宋时就被列为“汉席珍品”,如今也名列中国四大板鸭之一,素有“八闽佳肴”的美称。
建瓯板鸭,要用即将下蛋而尚未下蛋的母鸭来制,这样才能拿捏住肥而不老的分寸。板鸭不用加太多佐料,只用盐就能调出极致的鲜美。上盐要用手搓,精准掌控不同部位的用盐分量,一天一夜后擦去盐渍,用竹片把鸭子撑开成“板”状,一排一排风干,场面极是壮观。
地处闽中尤溪县的卜鸭,把鸭子架在大铁锅上,以大米和茶叶来熏,熏制出来的鸭子有板鸭的干香味道,却更加有层次感。在武夷山,人们则更爱吃熏鸭,味道是八闽大地上难得一见的火辣,吃到嘴里简直有烟火缭绕的感觉,但只要一吃就再难忘情。
不过,闽中流传最广的小吃还得是卤鸭,毕竟,它早就已经伴随着“沙县小吃”的步伐走向全球。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吃过沙县小吃就一定吃过它下饭又下酒的卤鸭腿、卤鸭胗、卤鸭翅、卤鸭掌……沙县卤鸭用的是当地特有的腌制香料,香香甜甜的腌料把鸭肉渗透个彻底,再文火慢煮,既保留了鸭肉本身的鲜美,又融入了卤汁的浓郁风味。
在福建省会福州,有着一道比如比四物番鸭汤更为滋补的的美味——鸭露。整只番鸭,上锅干蒸,蒸出油水和汤汁,浓缩成小小的一碗。这样的鸭露,最好是拿来拌面线,极鲜极美,味道非常醇厚,让人吃得根本停不下来,只恨自己没有两个胃。
鸭子在福建实在太重要了,连和鸭相关的俗语都多得记不完,“鸭肉补虚、鱼肉补脑”、“鸭肉炖汤,胜过参汤”、“七月半鸭,八月半芋”、“鸭肉配姜,胜过良方”……可见在这里吃鸭的花样是多得只有你吃不下,没有他们做不到。
03 吃鸭,就要从年头吃到年尾!
在福建人眼里,鸭子不仅是美味佳肴,还能“压”制邪气,是美满与团圆的象征。各个节日要吃鸭,各个节气也要吃鸭,既是为了取个好意头,也是要多给食材几个恰如其分的登场时间,辅以层出不穷的烹饪手段,势必要将最令人满意的鸭肉呈现在餐桌之上。
春天,小鸭苗进了家门,好吃好喝地养上两个月,到了春夏之交,正是吃鸭的好时节。此时的餐桌上正缺一抹清淡的味道,至鲜至甜的鸭肉粥便是最好的选择。挑选新鸭做粥,肉质鲜嫩、脂肪适中。
端午节,天气已经火热得多。对于土生土长的闽清人来说,此时不仅要吃粽子、赛龙舟,香糟鸭更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抹火红。糟是红糟,色汁火红,香气四溢,自带一股子香甜的酒香,与滑嫩细腻的鸭子肉是天生的良配,吃起来可谓是口口生香、一秒入魂。
立秋后不久的处暑,短期的回热,这时就需要来一道白切鸭拼盘,选择本地草鸭,所谓“七分熟透三分汁”,就是这鸭肉肉质紧实不柴,还略带肉汁。除此之外不同地区还自有不同的蘸料讲究,漳州龙海喜欢配点沙茶酱、蒜蓉酱油,甚至花生酱,三明尤溪会在辣椒酱油花生碎中加点酸柑汁提香,南平建瓯又会加点红糟,闽西会用薄荷调味……热腾腾的暑气中来上这么一份,皮爽肉嫩,味甘清凉。
在福建,中元节是一定要吃姜母鸭的,这个季节的番鸭也正直肥美,肉质紧实,脂肪较少,味道鲜美,适合长时间炖煮。到了中秋团圆家宴,餐桌上定有一份卤鸭搭配,本地麻鸭体型适中,脂肪均匀,不瘦不油才能入味又不烂,结实有嚼劲。再到重阳节做一份药材蒸鸭,是象征健康和长寿。冬至是福建人重要的节气,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家人团聚,吃滋补的食物以御寒,那来一锅番鸭汤是必不可少了。
一年到头最重要的春节,一定要有一道“重大场合大菜”,石榴填鸭堪此大任。这里的石榴可不是水果,而是漳浦的一个镇。这里的人们掌握着一手上好的“填鸭”技巧:选择健康、瘦、年轻的雄性菜鸭子,每天用米糠拌地瓜捏成团手工填饱鸭子,二三十天之后,方能得到“定向培育”的香而不油、肥而不腻、脆而不韧的好鸭,然后以白水烧煮,盐巴、五香面调味,既有北京烤鸭一样的肥嫩,又有闽南咸水鸭的特色。只有这样的鸭子,才配得上这个日子的隆重。
在福建人的记忆里,鸭,从来不止是餐桌上的美味。它是儿时和玩伴同享一只鸭腿的快乐,是走遍世界后仍惦念着家中一排排壮观板鸭的乡愁,是一锅炖鸭里家人围坐的团圆和热闹,是“拜拜”的案桌上一碟白切鸭中寄托的期望……每一道鸭味,都裹着时光的酱汁、家的温度、还有那说不尽的风土人情。福建人吃鸭,那一口熟悉的滋味能穿过季节、穿过回忆,把人悄悄拉回故乡的烟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