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陌上梦落
摄影/陌上梦落
云间扎尕那
扎尕那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当看到那绝美的田园风光时,我的脑海里只有“惊艳”二字。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发现了稻城亚丁和香格里拉的探险家约瑟夫•洛克见到扎尕那时,如是说。
扎尕那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这里农业、林业、牧业多种生产方式并存,造就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当地人眼中,这里是神仙创造的地方,在人类学家眼中,这里是青藏高原东缘最具典型意义的乡村聚落。
藏语中,扎尕那的意思是“石匣子”。它四周山体环绕,传说这里是神仙涅甘达娃用大拇指在山间摁开的地方,当地人称其为“石城”。在通往扎尕那的途中,要经过三道石门,纳加石门首当其冲,随后是巍然耸立的扎尕那石门,绕过逼仄的扎尕那石门,一片开阔的空间出现在眼前,正北方高耸着的便是第三道石门——光盖山石门,光盖山灰白色的石灰岩在晨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当地人称它为“石镜山”。“白云生处有人家”,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偏安一隅村寨聚落的质朴与自然得以保存,成为一处难得的藏地秘境。
2012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扎尕那山榜上有名,其入榜评语是:“扎尕那山,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
清代诗人曾有诗云:“迭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近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1938年写过一首绝句:“雪压南眺是迭州,石门金所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
扎尕那村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四个自然村和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组成,其中东哇村靠近寺庙,是扎尕那最大的村子。拉桑寺位于东哇村北侧海拔较高处的山坡上,是扎尕那的制高点,其余四个村子分布在寺庙下方,层次分明。当地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美丽的寺院,嘛呢房,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青禾架纵横林立,与峭岩峻崖融成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绝美田园风光。远望寺庙与白塔,隐于高山云雾之间,美得如同水墨。村外陡坡上的土地是农田,这里海拔高,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青稞。在大山的庇护下,当地人以牦牛为伴、以牧场为家,在这宁静的环境里与自然和睦相处。这里山势奇峻、芳草如茵、景色优美,是九色甘南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让人神往的“梦中香巴拉”。1925年4月,洛克从四川来到甘南的卓尼县,说:“迭部是如此令人惊叹,如果不把这绝佳的地方拍摄下来,我会感到是一种罪恶。”
2010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纪录片《洛克心中的伊甸园》,让人们再一次发现了“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香巴拉仙境扎尕那。第五季《爸爸去哪儿》拍摄地点选在了扎尕那,将扎尕那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清晨,薄雾笼罩的扎尕那看起来如梦如幻。圣洁的白塔、静默的木架、金色的寺顶、飞扬的经幡、虔诚的藏民……藏传佛寺的异域风情在扎尕那显得更加静谧神圣。煨桑和转佛塔是当地村民每天必做的事情,一大早,村民陆续从不同的方向汇集而来,狭窄的山路上人头攒动。他们将采集而来的柏枝点燃,并将纯净之水洒向柏枝,浓浓的桑烟冉冉升起,带着人们虔诚的祈祷飘向天空。洛克当年曾这样描述扎尕那美景:“靠山边栖息着名为拉桑的寺院,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
七八月的高山草甸,是花的海洋,油菜花、苏鲁花点缀在青稞之间。早晨雾气濛濛,时隐时现的远山下,散落着高低错落的村寨。山风徐来,清爽宜人。整个峡谷绿意盎然,草香、花香沁人心脾。峰顶白云抱幽石,谷底溪水清可啜。眼前,群山耸立,犬牙交错,溪水潺潺,树影婆娑;山下,木质榻板房层层叠叠,经幡白塔闪现期间,炊烟袅袅,莫不静好。青稞梯田和草甸,从我们脚下铺开一直延伸到对面山边。云雾奇、瀑布美、迭山雄、石门险、林海秀、湖水幽,是扎尕那村落的典型特色。
每年的农历六月前后,甘南气候宜人、阳光明媚,扎尕那的村民们会收拾行李,带上炊具、餐具、食物以及帐篷到山上过一次远离世俗,亲近大自然的野外生活,这就是甘南藏区的传统节日——浪山节。“浪山”在藏语中有采薪之意,是以前寺院僧人在山里伐木时百无聊赖之际而设立去游山玩水的节日。远离尘世的喧嚣,在繁杂的生活中寻找一份清静,享受一种真正的桃源式的生活,是扎尕那村民的传统仪式,更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愿望。
2018.07.28甘南扎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