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参观吴中博物馆(1):世间乐土
Lu Lu 2022-08-12

       2021年11月3日,老姐妹四个参观了吴中博物馆。我自今年2月份宅家抗疫开始整理照片,同时写博客日志。因当时对“吴风”“吴雅”“吴颂”几个展厅始与终的布局有点模糊,故一直没有最后定稿,未完成的日志躺在草稿箱里近9个月。后来的古城拍记活动理清了我的思路,不过近来这样那样的事情干扰,始终定不下心来理睬草稿箱里的文章。趁现在稍消闲点,还是花点精力整理出来,那毕竟是我们老姐妹之间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记录。


       去年11月中旬,听君子兰讲了吴中博物馆正展示吴文化,君子兰、玉姐、阿珍和我老姐妹四个便约定于11月3日上午分别前往,届时在那里集中参观。

       提起吴中,就会想起以前的吴县。吴县始建于秦代,历史上几经更迭,2000年12月,吴县市一分为二,成了苏州市的吴中区和相城区。

       吴中博物馆现名为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澹台湖景区,2020年6月28日才正式建成开馆,拥有文物藏品7000多件(套)。

       一楼展厅主要用于临展、教育和公共服务,两个临展厅重点打造吴地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展和其他国内外精品展。

       二楼展厅主要设置常规陈列。常规陈列以 “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的专题展览形式,以“吴地文化一万年”为主线,对学术意义的“吴文化”及“吴地文化”进行相对全面地解读。其中,“风雅颂吴中”包括“吴风”“吴雅”“吴颂”三个部分。

       我是最先到达博物馆的,一个人先进去游览并拍摄。无论是参观还是旅游,我均以拍照为主,拍照的目的又是为了写博客。有了照片能勾起我些许回忆,若再加上博客日志,才会留下我晚年生活较完整的记录。否则,不出三个月,我的记忆便会模糊,看了等于没看,游了等于白游。

       进入馆内,从一楼开始看起。一楼展出的是“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

       展厅中有实物、图示、模型、触摸荧屏按键及扫二维码解说等多种形式展示。后来,有些不太清楚之处,我写博客日记时还上网查了些资料加以说明。

       江南风格的建筑形式最先映入眼帘,

       展厅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  自得:我的厅堂,凝德堂正厅。

       凝德堂在梁、门等木架表面保存有明代苏式彩绘,多达88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门楼。东山镇明善堂的砖雕门楼是这座建筑的精华部分,是苏南地区明清时期砖雕的杰出代表。中间留空的匾额,或寓意“白壁无瑕”,或等待求字于文人名士。

       多种多样的屋脊形态

       封火墙,又叫风火墙。传统的一种是弧形的,像观音的头与肩上遮了一块布,故民间称其为“观音兜。约从清代开始,出现大概是徽商带来的徽式阶梯形“马头墙”。

       轩架,类似近代房屋装修时的吊顶,不过轩与房屋建造是同步进行的。

       轩根据椽子形状的不同有所区分。

       黄氏宗祠的“茶壶档轩”

       揄耕堂的“弓形轩”

       榜眼府第的“船篷轩”

       惠和堂的“鹤胫轩”

       春在楼的“菱角轩”

       与其它的走马观花,咔嚓乱拍相比,这儿我稍稍多用了一点时间,为的是拍摄上方灯光的星芒。

       格栅门窗 

          正厅:家庭生活的共享空间,接待宾客的礼仪场所。

        清代花梨木方桌

       第二章  自适:我的宅院

       陆巷古村形成于南宋时期,目前村内仍保存着明至民国建筑44处。我也曾随好友们多次去过陆巷,背着相机游览古村的大街小巷,留下一些照片作纪念。

       陆巷古村内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居——惠和堂。宅院坐北面南,四周高墙相围,是一处封闭式的群体民居建筑。

       惠和堂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整体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是核心,依次有门厅、桥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 西路有客户、花厅、书楼及附房;东路有门第、仆房、账房、东小楼及下房。东西有备弄相通,单体建筑有庭院、天井相隔,堪称古代官宦宅第建筑的代表作。

       核心的中路,越往后越私密,所以,古时有“深宅大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

       中路模型

       怀荫堂,位于东山镇杨湾,共一路两进,是明代中晚期的小型群体民居。

       第三章  自如:我的社区

       衣锦还乡、光耀门庭的纪念性建筑。

       王鏊曾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王家在陆巷村紫石街建造了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牌楼。虽在历史进程中有过损毁,2002年已修复重建。因鏊官至一品,便在探花牌楼上加了“一品”二字。

       以前知道夜间巡查、报时称为“打更”,看了介绍方知还有“更楼”一说。因为古城池有城墙、城门,可守一城安全。而村镇只能在村落的心腹位置设立巷门,但巷门无门扉。明代以来,屡有倭冠、盗匪袭扰吴地。晚明以后,往往在巷门上增加一层,此建筑称为“更楼”。更楼有专人值守,平日里在此打更、报时,如有危险,则可驻守警戒。

       下图左上为明月湾更楼,右下角是杨湾更楼。

       汲水:西山后埠村的井亭是吴地最古老的井亭。

       井亭俯瞰图

       建于清代的诸公井亭,位于东山镇西街,临街而建。

       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

       因“湖堤环抱,形如新月之湾”,故称明湾(明月湾),是西山岛上最古老的村庄。石板街建于乾隆三十五年九月,街长1140米,用4500多块花岗石铺成。下大雨,亦不会积水,故有“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之说。

       吴县的村镇之间,沿河沿街保留了不少的古店铺。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金庭镇(西山)涵村古街上一座陆家经营的店铺,它是吴县唯一自明代以来一直完好传承至今的前店后宅的古店铺。

       万盛米行旧址。万盛米行是甪直镇的一家老字号米铺,临街而建,前铺后场,还有储存粮食的仓库,店前沿河的埠头,是装卸谷米的码头。

       中区小菜场所在的石桥村,是明清时期东山后山有名的古村落。民国时期进村的菜农和渔民的舟楫可通过石桥港直达菜场门前。

       东山启园(席家花园)的御码头。清康熙38年(1699年),席家曾在此迎接康熙上岸。 

       水乡的古桥也是一绝。

       位于吴县长桥乡的宝带桥,又名长桥,已历经1200多年,是我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最长的多孔古石桥。桥长316.8米,53孔。

       而中秋时节可在宝带桥每个桥洞中看到一轮月亮,则是对很多人有吸引力的一件趣事,搞得常常因游客太多而封桥。我来苏30多年从未去那里赏月,亦未欣赏到串月的图片,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木渎的廊桥,又名“和桥”,位于木渎镇南街,建于民国时期。

        甪直素有“古桥之乡”的称谓。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旧有72座半,现存32座。始建于宋代的1座,明代的13座,清代的15座,其余为民国后所建。 

      甪直水道驳岸总长约2公里,均以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驳岸上设有许多埠头,便于泊船上岸,居民洗涮。

       埠头的多种类型:

       亦有利用驳岸为屋基临河建房的“枕河人家”。

       遇到一位用手机拍照的游客,可能是疫情的关系,馆内游客很少。有一些志愿者。

       第四章  我的吴县

       吴中区坐拥60%的太湖水域,40%的太湖岸线,80%的太湖山峰与岛屿。

       密集的水网,将吴县的大小村镇沟通起来,形成了紧密的贸易网络和繁盛的文化氛围,诞生出了明清时代被誉为“世间乐土”的吴门文化。        

       “观艺”介绍民间演艺。在迎神赛会、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重大场合,由村民中有才艺能力的人表演。到明清时代,才逐渐有搭班的职业化演艺出现。        

      “烧香”介绍村镇信仰中心的寺庙。甪直的保圣寺,东山的紫金庵,光福的司徒庙等寺庙保存完好,至今香火旺盛。

       “防疫”介绍吴门名医遗迹。崇祯十四年,在瘟疫横行,吴县病亡率达70%时,东山的吴有性深入疫区,研究“抗疫”,提出不同观点,所著《瘟疫论》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传染病学的先驱。

       “学手艺”介绍“行”、“团”、“作”等手工业组织。其中以自明代开始专门为宫廷炼制建筑用金砖的陆慕御窑村,以及擅长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香山帮为优秀代表。

       上面的观艺图片是东山“抬搁”的画面。约源于清代中期,盛于民国年间。抬阁一般均出现于城皇庙会,重大节日期间,由7-8岁的小孩扮演传统的古典戏剧中人物形象。             

       多年前,我随吴侬去过东山抬搁现场,从小孩的着衣、化妆,到几位成人踩着梯子,用白布将一个孩子缠绕在高凳上,套上长裤、衣裙,另一个孩子坐在低一点的架子上,再由四个人抬着轿子游街庆贺的整个过程,拍了一些照片,印象颇为深刻。对那位不惧高的小女孩很是敬佩。

       孩子扮演的是“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和武松。

        曾任明工部待郎,主持设计和修建紫禁城宫殿的香山帮鼻祖蒯祥。

       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姚承祖倒真是人如其名,继承了先辈的技艺,成为清末营造专家。设计建造了严家花园、灵岩寺大殿等。后在苏州工业学校工程系任教,著有《营造法原》初稿。姚承祖在近代工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香山帮匠人的杰作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寻访历史遗迹:

       因江南气候潮湿,木质建筑难于长期保存,许多历史名胜,经历代修缮,已改头换面。只有砖质、石质建筑才能保持原来风貌。天池山寂鉴寺保存的建在寺内的“西天寺(神祐殿)”,以及建在寺外两座稍小的“极乐园”、“兜率宫”三座石殿,便是南宋时期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遗迹。

       祠庙与墓庐:

       吴人世代守护先贤遗迹,特别是对教化民众、启迪民智的教育者予以最崇高的尊重。 所以,吴人虽有很多名人如钱元琼、徐学谟、董其昌、冯桂芬、金圣叹等人的墓祠,但保存得最完好,历代屡有修缮、扩建的只有陆龟蒙、范仲淹的墓祠。

       陆龟蒙曾为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后来边赋诗论著,边从事农业,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研究农具。墓园在甪直镇保圣寺西院原白莲寺旧址内,墓前有两只石槽,相传是他当年喂鸭遗物。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忠烈庙位于天平山下。天平山景区内有范家祖茔及范仲淹纪念馆、牌坊、公祠、御碑亭等。下面的这张图片,我看了半天,才猜是“先忧后乐”牌坊顶部。“先忧后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在苏州非常地有名气,人民路范庄前的景范中学所在地就是范仲淹所建"义庄"、"义学"旧址。校名“景范”是在范仲淹诞辰1000周年(1989年之际更名的,表达景仰范仲淹之意。

       古战场遗迹:

       太平军土城遗址位于西山禹王庙庙门外。

       位于西山岛西侧的甪头寨是太湖航线要冲,自宋时起,便在甪头寨设立巡检司,用于太湖湖防。太平军于咸丰十年进驻苏州城,攻克湖防重地甪头寨,相继占领西山、东山。

       殿堂的诞生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位于吴中区东山镇杨湾,俗称“杨湾庙”,亦名“显灵庙”和 “灵顺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其中正殿为元代重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提起轩辕宫,我不一定记得,但说到里面的阴亭,印象却非常深刻。据传周氏女本为富户叶氏的未婚妻,被地方官选为宫女。家人无法抗旨,在送往京城途中,女子为叶氏自尽殉节。叶氏为周女深情感动,变卖家产,置仿木石刻阴亭,以叶妻名义葬入亭中。叶氏从此不读书、不为官、不营商、不稼穑,陪侍在阴亭边,没过几年就穷困潦倒而死。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

       吴县文史资料       

       底楼大厅的吴县文物数字展结束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