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篇中已介绍过, 二楼展厅常规陈列有 “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的专题展览形式,其中,“风雅颂吴中”包括“吴风”“吴雅”“吴颂”三个部分。
来到了风雅颂吴中——吴雅展厅。
吴地工艺
象牙墨床, 竹节纹圆形端砚,漆砂砚,红木云石插屏。
铜笔架,青花缠枝纹瓷印盒,紫砂茶壶;
紫砂加彩花口盘,青花双龙戏珠纹围棋罐,蓝釉雕瓷笔筒,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
搅料鼻烟瓶,象牙雕龙纹带饰,竹笔筒,帖黄满工鞘象牙刀。
白瓷千手观音,紫檀如意摆件;
剔红开光葵形捧盒,剔红如意形盒,粉形唾盂,紫砂加彩高足盘,黄釉花插;
黄杨木嵌紫檀雕如意,红木如意。
枣木雕寿星摆件,竹根雕雄鸡摆件,竹根雕槎形摆件。
金银器:金五事,鎏金虎头银饰牌,银轿,金凤冠顶,银船,银椅,金丝冠帽。
金丝连珠玉镯,金钗,金镯,金镶玉耳坠,童子戏莲金簪。
玉器:翡翠鹦鹉饰件
龙首螭纹玉带钩两件,白玉松鼠葡萄饰件,白玉鼻烟壶,白玉执荷童子,白玉双獾合欢饰件;
龙首玉带钩,白玉鹞子扑熊饰件,“马上封侯”玉饰件,玉牌;
白玉双联带扣两件,琥珀双儿,翡翠鹦鹉饰件;
狮钮玉印,梅花形带把玉杯,玉石生肖摆件。
左至右纵排:玉冠,玉簪,玛瑙簪,龙纹玉饰件,玉鹰捉兽饰件;
果品玉饰件,花鸟玉饰件,人物玉饰件两件;
玉带饰两件。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便能说明吴地“巨匠巧作”的名气。
(元)“至正乙酉朱碧山造”银槎杯。朱碧山是浙江嘉兴人,原先习画,后到木渎从事银器的制作,以雕制银器取胜,是元代银器铸造名匠。
(清)象牙雕笔筒,(明)犀角雕竹叶如意杯,(清)木质仿犀角杯。
清朝的吴地中心区域,是少数几个云集全国乃至外洋货物的商品中心。
瓷器:粉彩描金八仙图方斗杯,粉彩鸡缸杯,粉彩花卉,瓜绿釉莲花纹碗,青花釉里红牡丹纹罐,窑变釉石榴尊,仿钧釉象鼻耳尊;
郎窑绿观音尊(尊是陶瓷容器的总称),仿哥窑八卦琮式瓶,仿哥窑螭耳瓶;
青花盖碗,青花盘,斗彩云龙纹盘,青花尊,白釉暗花罈,青花树叶纹盘。
白瓷观音,粉彩蒜头形花插,粉彩人物图琮式瓶;
青花冰梅玲珑瓷盖碗,蓝釉盘,青花釉里红狮球纹碗,青花盖碗,青花釉里红碗。
明代瓷器:明初,吴地处于沉寂之后的恢复阶段。晚明之后,吴中地区开始以发达的商业的手工业而名扬天下。
青花云龙纹碗,青花神兽灵芝纹碗,青花花卉纹碗,香炉,白釉暗花牡丹纹执壶,青花五彩罐,青花四足炉;
青花莲纹碗,青花花鸟纹碗,蓝釉罐,青花云龙纹盘,青花盘,青花菱花口盘,青花莲花纹盘,
1976、1979年相继在苏州狮子山东麓发现四座西晋砖室墓,推测为傅氏家庭墓。
(西晋)青瓷香熏,青瓷双系罐,青瓷扁壶,青瓷熏罐,青瓷钵;
青瓷簋(盛食物器具),青瓷兔形水注,青瓷带盖钵,青瓷洗,“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铭文砖,“元康三年”铭文砖。
(西晋)傅氏墓葬堆塑罐,堆塑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是三国两晋时期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随葬品。
(西晋)青瓷楼阁式堆塑罐,青瓷人物百戏纪年堆塑罐,青瓷鸟兽俗称楼阁式堆塑罐,青瓷楼阁人物鸟兽铭文堆塑罐。
甪直镇张陵山上的张氏家族五座墓葬均为砖室墓,其中四座属两晋时期,一座为东吴时期。
(西晋)青瓷三足砚,青瓷三足炉,青瓷三足盘,青瓷带盖四系罐;
青瓷碗,青瓷耳杯,青瓷狮形烛台,滑石羊,滑石猪,青瓷碗,青瓷盘口壶,青瓷四系罐。
东渚窑墩是一处高出地面的3-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1980年4月在窑墩底部发现一座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
彩绘陶罐是距今约5300年至4100年良渚文化时期陶器中的珍品,春秋原始瓷筒形罐是陶器向瓷器转化过程中的历史切片。
(元)龙泉窑青瓷划花碗,龙泉窑青瓷盖罐,龙泉窑青瓷刻花罐,磁州窑白地褐花人物纹罐;
龙泉窑青瓷花口碗,龙泉窑印花鼓钉洗。
(宋)青瓷印花碗、龙泉窑暗花粉盒、吉州窑剪纸贴花凤纹碗、白瓷牡丹纹枕;
青瓷莲花形粉盒、影青菊瓣形粉盒、影青瓜棱盖罐、白釉印花碗。
(五代)青瓷粉盒、(唐-五代)青瓷花瓣口盏;
(五代)青瓷钵。
(唐)青釉莲瓣纹钵、青瓷四系罐、长沙窑褐釉绿彩瓷壶、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短流壶;
青瓷暗花盏、黄釉水盂、青釉绿彩水盂、青瓷盖钵。
(隋)青瓷鸡首壶,青黄釉盘口壶。
(宋)石带饰板,石佛像,(元)影青狮象形烛台;
(元)龙泉窑瓷盏及盏托,龙泉窑青瓷盏,龙泉窑青瓷盏托,龙泉窑青瓷瓶,龙泉窑青瓷炉。
(南宋)官窑暗花盏;
(宋)菱花形银盒,影青粉盒,银小笆斗,银盖罐,银匙,影青盖罐;
漆渣斗,影青粉盒、石带饰板。
七子山五代一号墓位于吴中西南横山山脉的九龙坞即七子山中,墓主人应为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五代吴越国第一任国王钱谬之孙,其父钱元璙为钱谬第六子,钱元璙与钱文奉在苏州各任职30年,共一甲子)。墓内有瓷器、人俑、金银器、玉器、漆器、木器、铜器、铁器、兵器、文具、钱币等近百件文物。
(五代)秘色瓷金扣碗,秘色瓷洗、秘色瓷盖罐。
石砚、银带饰。
(五代)秘色瓷方形高足套盘,玉饰件。
(五代)陶俑、铜俑。
1977年6月在苏州城西枫桥发现一座唐墓,出土文物反映出中唐时期苏州一带盛行“厚葬偶人像马”的习俗。
(五代)墓志,灰陶马,马夫俑,男侍俑,三彩凤首执壶,白釉双系小罐,
三国、两晋、南朝南方青瓷常见器物演变图。有盘口壶、唾壶(痰盂)、罐、盆、钵、碗、槅(分格餐盘)、蛙形水盂(给砚池添水)、砚、香熏、鸡壶、虎子(夜壶)。
(西晋)青瓷耳杯,青瓷耳杯及承盘,青瓷鸡首壶。
(西晋)青瓷灶,青瓷簸箕,青瓷槅。
(西晋)青瓷牛厩,青瓷猪圈,青瓷狗窝,青瓷鸡笼,(东晋)青瓷羊形插座;
青瓷牛厩、青瓷猪圈、青瓷狗窝。
枫桥狮子山西晋墓、何山西晋墓出土:
(西晋)青瓷鐎斗,青瓷罐,青瓷钵,青瓷盏,
青瓷仓罐,青瓷双系罐,青瓷熏罐;
青瓷三足盘,青瓷双系罐,青瓷唾壶。
(西晋)青瓷罐;
青瓷奁,青瓷盘口壶。
陶器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是人类历史迈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商周)黑衣陶盆、(新石器时代)黑衣陶贯耳罐、黑衣陶贯耳壶;
(战国)黑衣陶弦纹罐、(东周)黑衣陶高领罐、(商)硬陶鸭形壶、(新石器时代)黑衣陶提梁壶、黑衣陶宽把带流杯。
(商周)灰陶簋(盛食物器具)、(西周)印纹硬陶尊;
(战国)黑衣陶弦纹罐、(东周)灰陶弦纹罐、(新石器时代)黑衣陶宽把杯;
(汉)釉陶瓿、釉陶鼎、釉陶盒;
(商周)黑衣陶筒形罐,黑衣陶鹰纹平底罐,黑衣陶弦纹罐,黑衣陶平底罐。
馆藏历代钱币。朝代兴衰、皇权更迭,皆可在一枚枚小小铜钱上被阅读。
制范铸币流程示意
铜镜制作:“脱范”,应该是制镜的模具吧。
铜镜背面与正面
铜镜用得久了,会变得昏暗无光,古人称之为“昏镜”。随之便有了磨镜匠。
铜镜背面的花纹很美。
馆藏铜镜
馆藏铜器:
蓝花纹小花插,铜质鎏银带扣,铜发簪,铜熨斗。
铜弩机,铜笛,铜琵琶拨片,铜酒壶,铜酒盅,铜筷。
铜弩机,景泰蓝龙纹花瓶,景泰蓝龙纹花插,铜权(称砣);
铜牛,铜龟,铜发簪,铜盅,鎏银铜带扣。
铜门环,顾楮六面铜印,铜熨斗;
铜筷,铜锁,铜三足器,铜带钩。
青铜簋,青铜雁形壶;
青铜壶,青铜鐎盉,青铜匜,青铜鼎,青铜鬲。
“镜鉴泉货”应该是对一展厅的总结吧。手机观看字实在太小,转发的博客照片不能放大,便简单摘录如下:
古人称“镜”为“鉴”,“钱币”为“泉”或“货”。“镜鉴泉货”是以铜镜、钱币来考察古代的思想史、经济史。
以铜为代表的金属加工工艺水平及使用领域,是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铜兵器在先秦王权初建到帝国统一皇权的过程中变化发展为铜镜与钱币,吴地文化也随之由尚武转而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