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拍记协会人员参观时,吴颂厅展出的内容除“吴语侬侬”外,其它内容已更换。
吴语侬侬介绍的内容基本未有大的改变。
还有对虞山古琴的介绍 转入另一处大厅,展出的是绣品,古城拍记协会来的那一次已换成石雕。
苏绣发源于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各地。传说仲雍的孙女女红为破除吴地先民文身的陋习,首制绣衣。后人为纪念她,便将此工艺称为“女红”。
在南宋的《平江城图》碑上,便有滚绣坊、线绣坊、锦绣坊、绣衣坊。锦绣坊是苏州当时刺绣织锦业的集市地,而滚绣坊据传是因为滚针绣的发明和使用而得名。
这则广告上的“绣理江南”应该就是这次绣展的主题吧。
这个大厅墙上有照片、实物及单元介绍,中间的柜子上也有很多实物展示,我也就尽量不漏地拍。整理照片时却有点不知所措,三个单元究竟包括哪些?中间的实物如何分类?哈哈,一笔糊涂账!算了,哪怕错了也无所谓,只要有照片记录就行。
进大厅,先看中间摆放的,最显眼的便是一只花蝶屏风。
宝相花香囊、绣花鞋。
福寿如意扇套,鹿鹤同春扇套。
宝相花护手
第一单元:黼黻为章(黼黻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也可形容文章写得好)
吴地刺绣历史源远流长,西汉便有记载,最初用于服饰,唐五代向艺术欣赏品方向发展,两宋时分化为日用和欣赏两个走向。明代名臣王鏊在《姑苏志》中用“精细雅洁”首次凝练了苏绣的艺术风格。清末明初出现的仿真绣、乱针绣等绣法使苏绣进一步发展。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苏州一度被誉为“绣市”,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大多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故苏绣居我国四大名绣之首。
花影女袍褂,不仅绣有花卉,还在云肩、挽袖、衣襟、衣边等处,绣制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苏式“生活”立体画卷。
万物生旗袍。旗袍中既有梅花缩放、假山奇石,又有诗人信步、孩童嬉笑,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景。
抽拉雕和服腰带
细平绣和服腰带
花草腰带
红叶小鸟、花草福寿云肩
左:1956年虎丘塔出土残破刺绣经轶四块,皆刺绣花卉。为五代后期,北宋初期,苏州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 存苏州博物馆。
右上:元代苏绣《先春四喜图》,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梅花、茶花、水仙花象征着初春,而以四只欢叫于枝头的喜鹊象征“四喜”,故名《先春四喜图》。
右下:明代万历年间苏绣名家金淑芳的作品《观音大士像》,存故宫博物院。是难得一见的明代苏绣传世品,针法繁复,有十余种之多。
第二单元:丝意运巧。
环境、经济、人文的影响,修长岁月的浸润,以及求精求雅的艺术生活追求,使得吴地刺绣形成“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技艺上,注重细节,人们往往以“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字概括苏绣的特征。
春坞藏红
喜乐多福
《分丝图》一根丝线能分成16份,用毛毛针穿线刺绣,可见是多么的精细。
《绣法合集》是老一辈苏绣大师制作出来的,后赠与学生做教学之用,是苏绣工艺传承的见证。
《传统苏绣常用针法分类及简介》1960年代初,苏绣大师李娥英将苏绣针法系统归结为9大类43种技法。
静物仿真绣,如意云肩。
第三单元:纤韧并济。
近代以来,苏绣几经衰颓,但仍以萦萦丝线展示坚韧不屈。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精致繁复的刺绣和服、韩服及高档日用品远销海外,打响了国际声誉。与此同时,乱针绣、异色双面绣等欣赏性刺绣装饰品活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新一代苏绣艺人着力于打造活的苏绣艺术,在原生态与市场化中寻找契合点,推动苏乡实现更高层次的蜕变。
晓马、梅花、龙腾凤舞、一品仙鹤。
刺绣名家介绍:
1、沈寿初名云芝,7岁弄针,8岁学绣,30岁被誉为“针神”。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8幅作品,为慈禧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从此更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委派赴日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实现向现代转型,代表作“耶稣像”蜚声海内外,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所长兼教习。她与张謇合著的《雪宦绣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刺绣艺术经验的专著。
2、辛亥革命后,苏绣发展一度式微。1928年,杨守玉创立了“乱针绣”。她的第一幅乱针绣绣品“老头像”,使"平面"了几千年的绣品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为中国的传统刺绣辟开了新的艺术天地。创作的《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作品,自40年代起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国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评,代表作“罗斯福绣像”,在抗战胜利后作为国礼赠送,现藏于美. 国家美术馆。1952年,听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她历时半载绣出了苏、中元首的两幅巨像,为大会献礼。其后,斯大林的那幅绣品也成为赠送国礼。
在查找网上信息时,看到杨守玉与表哥著名画家刘海粟被棒打鸳鸯后,改瘦玉为守玉,并移情绘绣,终身痴守,成为一代名绣大师,令人唏嘘且赞叹。
3、朱凤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位集技艺、理论、教育之大成的刺绣艺术家。她创造的“散套针”,至今仍是刺绣工作者最常用的针法之一。她还吸收西洋点彩画原理,发明了“点彩绣”。1954年,在朱凤的倡议和指导下,苏绣双面绣恢复生产,很快风靡国内外,成为苏绣艺术的象征。她还先后撰写出版了大量总结刺绣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如:《刺绣学教学大纲》《中国刺绣色彩研究》《手绣实用品色彩学》《刺绣法演变时》《中国刺绣史》《针上组织几何图》等书。代表作:《中国刺绣技法研究》。
4. 苏绣艺术家李娥英10岁开始学习刺绣。1955年研究成功双面绣施套针法,代表作有《彩鸟》、《双面麻姑云》等。她按照苏绣针法特点,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成9大类43种技法,主持了苏绣针法汇编工作。主编的《苏绣技法》成为中国刺绣史上至今最全面的一部技法专著。
此次展览以蒋雪英、府向红、府涵璐师徒三代的苏绣作品为依托,向观众诠释苏绣工艺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蒋雪英,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件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业大师。从事刺绣艺术60多年,代表性作品有《东方曙光》、《晓马》、《打籽云龙》等。她设计、指导的苏绣和服腰带在日享有很高的声誉,曾43次应邀赴日169个城市进行刺绣展。
府向红,苏州市“苏绣”非物质文件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向红绣府创始人、江苏省苏派旗袍推广大使。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金奖,曾亮相北京国际时效周、巴黎时装周,参与三次中法文化论坛交流。2014年为APEC政府首脑“太太团”赶制新中装上的苏绣部分。
府涵璐,向红绣府第二代传承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苏绣传习所所长、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会长、作品《喜上眉梢》荣获“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作品《瑞兽呈祥》四合如意云肩荣获“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大师们的精品细节展示
春坞藏红
花草福寿云肩
细平绣和服腰带
倚窗寒梅茶席
宝相花香囊
绣花鞋
万物生旗袍
花影女袍褂
美丽的刺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