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金砖博物馆拍记
Lu Lu 2023-06-16

       古城拍记志愿者协会发出通告,6月10日——2023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午,前往相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孙武纪念园、文徵明墓开展主题活动拍摄。

       自一年前,2022年6月11日拍记吴中博物馆后,因一些客观的原因,一直缺席拍记活动。这次我也是直到当天上午确定可以参加才报名的

       这几个地方我都没去过。协会要求下午1:30在御窑金砖博物馆大厅集中,我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还好,当时游人很少,还没到我预约的时间就进去了。

       虽然我很享受拍摄的过程,而且想尽量多地拍摄一些内容,有时也想增加一点摄影元素,但我连摄影爱好者都称不上,所以,很多时候拍摄结果并不如我所愿。不过我还是将它们忠实地纪录下来,以示我曾“到此一拍”。

      进园后的围墙砖雕画:

     简单朴素的漏窗:

       古风韵味红砖砌成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宣统元年监国摄政王府第大臣奎俊给民政部关于现存金砖数的报告:

      底楼展厅:

       制作御窑金砖需经过取土、练泥、制坯、焙烧和窨水等二十九道工序,才烧制出明清皇家建筑专用的墁地金砖。其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工艺:制金砖原材料必须是陆墓所产“干黄作金银色”原土。下图的取土工艺:掘出原土、肩挑运输、风吹日晒、棒槌敲散、椎舂散土、磨研细致、过筛取精。比现代的麦子研成面粉工艺复杂多了。

        选取原材料工具:

       练泥工艺:1、“澄”:选好的土运入大池中灌水、搅合成泥浆。2、“滤”:打开池内泥孔,泥孔下放三道过滤筛沥浆。3、“晾”:泥浆流入停放池,晾数月后结成泥块。4、“晞”:再仔细拣出泥粉中杂质,摊成10厘米左右薄片晒干。5、“勒”:用铁弓弦将泥块分割成1平方米大小,堆叠备用。6、“踏”:将备好的泥块堆放高约一尺,泼适量的水,用脚踩踏,闷1-3天。

       老者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屏风中移动的画面

       制坯工艺:揉泥摔打、坯盒托板、装坯捶平、碾踩夯实、铁弓括平、拆模搬坯、每日翻坯、轻敲砖坯、遮光护坯、慢慢晾干。坯成后,翻坯至晾干就需八个月。

       焙烧展示室内,打开一面上带有火焰标志的盖子,里面有图画及文字关于焙烧的注解。

       中心可放置100块金砖的大窑:

       烧窑也是个复杂的工艺:

       烧制一窑需6人:正伙(大傅)2人,技术工,掌握加料、窑囱加砖的时间和顺序。皮伙(二傅)2人,负责烧火添加燃料。打杂(三傅)2人,帮忙运送燃料等。6人分两班,每班正伙、皮伙、打杂各司其职。

       炼制时间130天,分前火(排潮)、大紧火、中紧火、小紧火、后囱火(染色)五个阶段。

       烧窑师傅要掌握燃料性能、坯性、窑性、气候等“四性”,及辨温、辨色、辨火、辨声、辨烟、辨灰煤、辨硝、掌闸等“八大要素”。

    另一面墙上四只镶框内装有一月至四月焙烧金砖用的燃料:龙糠、稻草、片柴和松枝。

       地面由玻璃铺成,下面放置砖样。

      焙烧130天后,窨水出窑。窨水俗称“开腔”,即在窑顶天池上用钢钎打洞,向窑内由缓入快窨水,产生蒸汽,隔绝空气,让窑内降温,金砖变色且坚硬。

       地面的砖痕表示:此时,已经725日,历时约两年。从取土到成砖是多么漫长的过程,难怪会成为御窑金砖!

       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又烫又重的金砖在工人手中传递,亦可见其艰辛。

       金砖试验台上有皮尺、放大镜、小锤子、水杯和笔。

       放大镜中金砖上积水处的纹路。

      出窑砖中,有时几块,有时几十块,才能选出无睱精品。

       去往二楼,楼梯间纵深处的窗户显示馆墙是多么的厚重!

      这份漂亮小楷的长文,应是关于光绪十七年六月圣批,次年春需各种尺寸金砖6000块任务督办官员的奏折。文中列举制造金砖时间不够,会造成必多破碎的后果,以及按照旧章制砖用料、人工费、燃料费、包装费、运输费等所需银两的核对,有的甚至精确到每块砖所需花费。

       唐元和三年,自苏州刺史李素开浚齐门抵常熟的水道后,水道必经之地的陆墓镇市井繁荣。

       运河开通后,金砖便由大运河运至河北通县,再转陆路运往京师。

       图示苏州到杭州段。我有点糊涂,苏州到杭州是向南,与向北运输金砖有何关系?哦,大概只是一份资料收集。       金砖启运时,陆墓元和塘河面上,前首官船坐着押运官员打着“苏州府”的灯笼,扯起皇帝的龙旗。后面编好队的货船也插皇龙旗,兵卒守护。择日放炮开船,浩浩荡荡,沿运河北上。沿途地方文武官员到码头迎送。

       厅内还展出些似与金砖无关,但在民间收集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物品。

       水乡服饰:

       陆墓、蠡口与黄桥交界处的张花村是著名的缂丝村。王氏缂丝传承人王嘉良完全还原清乾隆朝服,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

       从背面看这个6字形的绣品引起我的好奇,跑到正面才知晓这是中式衣领。我这样的年纪,少年时母亲就教我女红,所以会裁剪、缝制这类衣服,但只在衣领及斜开襟部位里面加上同色的布衬即可。这种缂丝材料应是古代官宦、富商人家加在服装外面华丽的贴边配料。

       传统美食

       水乡草编,赛龙舟

       陆墓泥盆

       逼真的蛐蛐

       姚长英的姚氏面塑技艺《田园雅景》

       姚长英的姚氏面塑技艺《梨园京韵》

       在御窑(应该是模型吧)前与这次拍记活动的召集人田建新先生相遇。听他介绍,我进到窑中。

       砖窑顶部

       金砖铺设前要按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程做法》规定,二尺金砖,砍净见方一尺九寸,尺七金砖,砍净见方一尺六寸。真奇怪!有尺寸规定,就按尺寸炼制,何必费如此大力去砍那般坚硬的金砖?

       铺设的准备也是令人咋舌。单说趟数一项必须是单数,中间一趟应在室内正中,门口附近必须是整砖,哪有这么巧的事?真要绞尽脑汁了。唉!皇家的事马虎不得。现在的装修,管它几趟,除了边上都是整的,砌到边上,用切割机切割一下,多省事!

       铺墁表面的处理,需经过水磨、泼墨(黑矾水)、钻生、烫蜡等几个步骤。墁地还需样趟、揭趟、上缝、铲赤缝、刹趟、打点等数道步骤。        看到墙壁上犹如整墙书柜的地方写着很多名字,间隔不同部位一个个黑条写着不同的朝代。看到田建新拉出一个,才明白黑色的盒子可以抽出,抽出后便可看见里面眉头是“窑户”,下面写着一排排窑户姓名,但与墙面上的姓名似乎并不重合,也许外面的人比里面的人身份更重要吧。

       不知何因,这张照片无法发表。不过下面一张照片的背景墙已可见一斑。

       相传紫金城是香山帮的鼻祖蒯祥带领香山帮建造的。其技艺之神奇,皇帝称其为“蒯鲁班”。

       看到一群人从金砖影院出来,才注意到在固定的时间有3分10秒的《一块金砖的历史见证》,可惜我没时间等候了。

       我与田建新等人走散,第一次来这儿,不太熟悉,想与他们一起走,便匆匆地边拍照,边寻人。

       这也应是砖雕吧?

       金砖侧面刻着“加工细料二十六英寸见方京砖”、“王通和窑厂出品”及“陆墓镇中桥下塘”等字。不知为何那时会用英寸?

       一面墙上挂着《金砖新生 御窑金砖传承大事记》到2019年。

       在厅内没找到他们,我随着一队学生从顶楼的斜坡台阶下来。外面的断壁残垣是表示什么呢?大概是御窑的一部分的吧。

      看到两座连接在一起的砖窑。与田建新电话联系上,才知道他们正在砖窑内拍摄。

     原来这儿是省文物保护单位——陆墓御窑址。

      终于在御窑内找到招集人了。

       通往另一个砖窑。

       窑口只能进一人。

       御窑金砖博物馆匆匆走了一遍,这篇流水帐也该告一段落了。文徵明墓,还是留到下一篇吧,否则真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

       年轻人一定不知道这个歇后语,古代女子四、五岁时就要用很长的布条将双脚紧紧裹住,使双脚骨骼肌肉畸形生长成粽子形状,且越小越美。有的老太太因脚太小,走路不稳,摇摇晃晃,有“走三步退两步”之说。我曾见过奶奶每天洗脚前将裹脚布一层层解下,洗完后又一层层裹上。缠了女人一辈子的裹脚布,能不又臭又长么。

      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吧,女同胞们!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