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桐岐看古桥
wxqinjun 2018-04-07

       桐岐原先是江苏省江阴市属下的一个镇,如今并入江阴市青阳镇,称作桐岐社区,今天专程去寻访桐岐的古桥[1]。

(1)冬日有雾霾,但好歹能看见太阳。按昨晚规划好的路线直奔桐岐,从南面的桐前路进社区,首先看见万安桥(31’44”42.37,120’12”51.35)。桥头有三块石碑,依次是《桐岐歼灭战纪念碑》(2014),《桐岐万安桥市文保碑》(2008),和《禁止机动车通行碑》(1986)。


(2)万安桥文保碑上如是说:跨于桐岐镇顺塘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系单孔石拱桥,由青石、麻石、金山石砌成。桥高4.6米,长31.4米,桥顶有青石柱4根,桥顶东侧有万安桥字样,两侧均有桥联。

       紧挨着万安桥是新建的王大坝桥(2001)。许多古桥旁建新桥,由于距离太近,对古桥保护产生了重大影响。早些年还有干脆拆除古桥的事情,实在令人惋惜。


(3)明正德《江阴县志》载:“万安桥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玑建”。清光绪《江阴县志》载:“黄涂坝桥,园上桥西,蟹姑尖东,又名万安桥”。


(4)桥东侧有“光绪二十七年冬十月”和“江苏省康济善局重建”的刻字。明初始建的桥在光绪27年(1901)重建了一次。


(5)古桥已不通行,只供游人观赏。


(6)隐约可见西侧的桥联:万倾黄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庄。万安桥的保护状态不太好,桥体损坏比较严重。


(7)站在桥上看河边的民居。远处的高架桥是京沪高铁。


(8)桐岐是沿里新河发展起来的街区,主要建筑全在河的两边。


(9)里新河上的套闸,不知道是否还在起作用,看上去有点破旧了。


(10)社区南部的王家弄,还保留有一些老房子。


(11)王家弄,山墙里嵌着木柱子。


(12)王家弄,木门换成了铁门。


(13)社区中心地带。


(14)桐岐客运站,一天没有几班客车,出远门可能要到青阳镇转车。


(15)桐岐有点没落,街面没有什么新建筑。建于1990年的影剧院自然是关门大吉。


(16)出社区,沿月桐路北上,走不多远在路边找到了广德桥(31’46”1.43,120’12”58.33)。


(17)桥已废弃,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碑也倒了,碑文记录如下:跨于桐岐新安村里新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系单孔并联式石拱桥,石质以麻石为主,部分为青石。桥高4.2米,长19.12米,跨度为6.5米,有石阶51级,桥顶东侧刻有“广德桥”等字样。


(18)顶盘石。


(19)“广德桥,里人慕福建修,大清雍正岁次戊申建造”。在桥边寻找拍摄的好位置,不料踩了一脚屎。


(20)今天要访问的第三座桥是芦泾桥,建于民国,不能称之为古桥,据说在小兆村的东北角。问了一户小兆村村民,村民一脸茫然,可能本地人也不关心老石桥。


(21)查看地图,沿河边走,心想有河就会有桥。果然看见一座石梁桥,桥的北面隔着宽阔的河,河面上满是水草。


(22)哈哈,芦泾桥是也(31’46”20.51,120’12”31.19)。


(23)“民国二十四年”的字样依稀可辨。


(24)三条巨大的花岗岩条石构成的梁桥。不容易,想当初用船将这么大的石料运到此处必定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桐岐观桥之行到此为止,打道回府,谢谢观赏。

          [完]

 参考文献

 [1] 桐岐由来

甲乙丙,新浪博客,2014-9-28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b3e4225f0102v2u3.html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