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伏着一只梅花鹿”说起——对应课文《早》
悦读教育 2019-07-16

吴伯萧爷爷在散文《早》中介绍三味书屋里的陈设时,是这样介绍墙上画的内容的:“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

“伏”在这儿和“趴”是一个意思,都表示“胸腹朝下卧倒”。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表达这个意思时,更多使用“趴”,而不是“伏”。文中的“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放在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多会说“古树底下趴着一只梅花鹿”。那么,吴伯萧爷爷为什么用“伏”而不用“趴”呢?是为了标新立异吗?还是别有用意呢?而这里的“伏”又到底能不能换成“趴”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特别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尤其是在年画中。比如,希望年年有余,人们就会在画上画一两条漂亮的鲤鱼,因为“鱼”谐音“余”。还有,你可能看到有的年画上画了几只飞翔的蝙蝠,这是什么意思呢?蝙蝠可不是一种好看的动物呀?是的,蝙蝠虽然不好盾,但“蝠”的音与“福”的音却是相同的,谁不想有福啊?而且人们都祈求有五种福气,即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所以呀,如果你留意数一数,就会发现年画上也正好画了五只蝙蝠,意即“五福”。

说到这里,吴伯萧爷爷介绍画上的梅花鹿,为什么用“伏”而不用“趴”,聪明的你此时是否明白了呢?

吴伯爷爷用“伏”可不是随便用的,而是为了符合画所表达的意义,所以是不能换成“趴”的。那么,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聪明的同学可能想到了,“伏”与“福”的音相同,画应该也是表达了祈福的心愿。对了,但这只是其中一点,还有“鹿”与“禄”也是谐音。古代称官吏的俸给叫“禄”,也就是今天说的“工资”。要注意,古代只有官吏的工资才叫“禄”,普通劳动者虽然有的也能按月领钱,但那可不叫“禄”。所以,求禄实际上就是求官。“伏鹿”意指“福禄”,再加上像征着长寿的古树,即是人们常说的“福禄寿”三星。因此,画的内容是表达了祈求做官发财、长寿多福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这种用谐音表达美好心愿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比如,儿女结婚时,长辈和亲友是如何表达“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的?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