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为学生架起从生活到作文的桥
悦读教育 2019-07-20

[内容提要] 学生写不好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这并不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却由于缺少对生活的敏感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所以才写不好作文。老师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架起一座从生活到作文的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 生活  作文  生活敏感  语言积累

调查发现,学生害怕写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结合学生作文中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的实际情况,部分老师便下结论: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写,就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基于这一结论,一些老师便把研究方向转向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我身边有一位同事为此布置双休日的家庭作业就是一个字:“玩”,并打出口号:“不玩到天黑不回家,不玩一身泥不回家!”

可是,学生真的缺少生活吗?学生每天都有所言、有所行、有所处、有所观、有所闻、有所思,怎么能说缺少生活呢?所以我认为学生并不缺少生活。可学生又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和“作文”之间还隔着一条河,生活再丰富,没有桥,也到不了作文的岸。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就要努力为学生架起一座从生活到作文的桥。

一、筑“桥墩”:培养学生的生活敏感

学生虽然不缺少生活,但缺少对生活的敏感。何谓“对生活的敏感”呢?简言之,就是指容易被生活打动,尤其是在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中也常能有所感触。

缺乏生活敏感的人,即使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往往觉得很平淡,非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不能动其心弦;而对生活敏感的人,即使面对着寻常事物,也能于平中见奇、旧中见新、俗中见美,从而浮想联翩或感慨万端。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鸟一乾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只寻常的燕子带给刘禹锡的是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朵普通的荷花让周敦颐看到了纯洁美好的人格……类似的例子在文学中不胜枚举,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亦不鲜见,如《燕子》《夹竹桃》等课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呢?在《莫泊桑拜师》一课中,福楼拜教莫泊桑“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具备了对生活的敏感。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必须先做到对生活有感情、有兴趣、有思想。

老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这一点最重要。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这里当然包含着谦虚,但也足以说明“感情”之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爱身边的人,爱身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爱是可以“传染”的,老师应该先做到自己心中有爱,才能把爱传播给学生,或是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爱。若是老师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缺乏感情,即使学生心中有爱,也很有可能被老师压抑。

爱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因为爱,所以就会去关注,就会对自己所爱者产生兴趣。兴趣会引领着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并且更细心,更有耐性,从而保证了观察的效果。老师的兴趣也会引导学生的兴趣。在学生面前,老师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兴趣,以对学生起到向导和激励的作用。如果老师对身边的事物从来都是熟视无睹,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有思想,是有无生活敏感之间最大的区别。当带着感情和兴趣去关注的时候,有思想的人所观照的对象就不再寻常,而是会带有一定的意念,包含着某种感情。比如,一朵花在他眼里可能成为一幅画或一张脸,一阵鸟鸣在他耳中可能是一首歌或是鸟儿在说话,他会把蚂蚁看成是一个大力士而由衷敬佩,也会把蜜蜂当作奉献者而尽情赞美……培养学生有思想,甚至是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老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惯性,学会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去探究。

有感情,有兴趣,有思想,造就对生活的敏感,于是学生就会感到生活不再单调和平庸,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如同一座桥有了坚固的桥墩作支撑。

二、搭“桥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只是解决了写作的素材问题。文章有内容还要有形式,即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但是如果缺乏语言积累,写作时就会出现“意塞”,即心中的意思表达不出来。许多学生心中有“意”,却脑中无“言”,即心里清清楚楚,但脑子里就是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句,既说不顺畅,更写不明白。有的学生虽然能勉强写出来,但却干巴巴的,不能够生动地表达,既表达不出人的情感,也表现不出文的美感,甚至于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在这种“言”与“意”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都不会满意自己的作文,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变得不乐意写作文了。

因此,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敏感,更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让学生头脑中有足够的语言,以准确贴切地表达其心中之“意”。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呢?这主要有两条途径:

首先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海量阅读积累书面语言。让学生爱上读书,可以是语文教师的最高成就。书籍上的语言具有规范性、严谨性、精炼性等特点。著名作家赵树理曾指出:“书本上的好语言,是别人从群众中取材和加工的结果,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时的参考资料。”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词汇、多样的句式、丰富的修辞和高超的用语艺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以说是写作学上的至理名言。

其次是引导学生留意学习人们的生活口语。鲁迅就十分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他作品中的许多生动、活泼的语言,都是他“博采口语”的结晶。这一点可以要求学生做到多听多记,听到好的词句就随时记在本子上,并经常翻看。教师可以搞一些比赛,看谁收集的多,以增加学生兴趣。

总之,从生活到作文,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生活敏感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老师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架起一座从生活到作文的桥梁,从而让学生“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

欢迎进入教育慧思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书海泛波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生活妙悟阅读更多好文章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