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牙》是杰克·伦敦又一力作,堪称《野性的呼唤》的姐妹篇。
不过,这两本书的内容却正好相反。《野性的呼唤》写一只公狼与母狗的后代从驯化回归野性,而《白牙》则写一只体内有四分之一狗血统——其父为狼,母为狼与狗之后——的狼从野性到被驯化。
两本书合在一起,共同揭示了生活环境对生命成长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纵观白牙的成长过程,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分为两种环境:前三个为一种,是野性生长的空间;最后一个是另一种,是善性生长的空间。
第一阶段即刚出生时,是野性的大自然,纯粹是弱肉强食。在这种环境中,其野性迅速成长,嗜血嗜杀,阴险狡诈。
在尚未成年之际,白牙随母亲到了母亲的前主人灰河狸家里。这是第二阶段。
后来,母亲被灰河狸送人,它被强行与母亲分开,在棍棒之下被初步驯化。
但这种驯化无疑是狗的忠诚基因在起作用,也是棍棒法则在起作用。
当然,白牙对灰河狸的这种忠诚也十分感人,在被卖出后,三次倔强地跑回来。
在灰河狸家的生活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白牙作为一只野生的狼,被群狗不断地攻击。一开始它依靠母亲保护,后来母亲离开,它只有独自战斗。
在长期战斗中,虽然由弱到强也算是成长,但其性格中的野性无疑也被强化了,并带着学会了偷、抢,更加阴险狡诈,嗜杀成性。
白牙的第三个生长阶段,是被卖到了“美人儿”史密斯手里。“美人儿”是别人讽刺史密斯而起的外号,此人长相丑陋,心态扭曲,是一个可怕的恶魔。
他在对白牙的“教育”中棍棒至上,发现白牙对人类的嘲笑很敏感,就又辅以嘲笑,千方百计激发白牙疯狂的野性,为的就是与别人斗狗取胜获利。
在这样的环境中,白牙野性发展到极致,成长为一个冷面杀手,且每战必胜,直到在与一只叫切罗基的狗战斗中失利,被对方死死咬住脖子,差点丧命。
关键时候,一个叫威登·斯科特的绅士救了白牙,并以150美元强行买下。白牙进入第四个生长阶段。
刚被救下之后的白牙依然保持着嗜杀的野性,凶悍无比,攻击性特别强,猎杀小家禽,攻击别的狗,甚至把斯科特手都咬了。
不过,在斯科特“爱的教育”之下,白牙一点点改变,最后“爱”上了斯科特,在斯科特因事离开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因得相思病而差点死了。
作者这样写不知是否有生物学依据,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作为一条驯化的狗,不愿离开主人,并甘心忠诚地保护主人,为主人服务,听主人的话,乐于与主人玩乐,这倒是真的。
至此,一只生来野性的狼,终于放弃老本行,泯灭了狼性,变成一只忠诚、温顺、懂事、能干的好狗。
从教育角度看,白牙无异于一个顽劣失足的问题少年,一个在充满恶的环境中野蛮生长的问题少年。
在这种恶的环境中,奉行棍棒法则,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丝毫没有善,没有爱,没有情,没有义。
这样的问题少年,我们的社会中并不鲜见,似乎还很多,偶尔还制造点头条新闻。
如何让这样的问题少年回归,杰克·伦敦的药方就是爱的教育,即以仁慈之心加上足够的耐心感之化之。
仁慈的善心会感化一颗野蛮的心,足够的耐心会软化一颗倔强的心。
人其实与白牙一样,也是由野生动物进化而来,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灾难,所以人的基因里绝对有着野性的沉淀。
但只要不给其机会,这种沉淀的野性就只能永远沉睡于人心中最隐蔽的角落里。
对于不幸被唤醒野性的问题少年,爱的教育是为其疯狂的野性唱起摇篮曲,让野性重新回到沉睡状态。
当然,爱的教育也并非时下许多家长的纯粹甜蜜蜜。在斯科特的爱的教育中,也有必要的小施惩戒。
比如,在白牙刚到斯科特家的时候,因缺乏纪律而犯了一些错,咬了马车夫,杀死饲养的鸡等。斯科特于是就对白牙施以惩戒,“厉声申斥”,并“用巴掌重重地打”。白牙为自己的错误后悔、痛苦,而以后绝不现犯。
由此可见,要想让问题少年成功回归,就必须使其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而这需要依靠理解、信任与惩戒相配合。
欢迎进入书海泛波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生活妙悟阅读更多好文章
欢迎进入七彩故事欣赏更多好故事
欢迎进入教育慧思阅读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