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心理咨询精品课:心理咨询是给求助者做的

求助者是一位成年女士,她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却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与先生关系不好,却没有离婚的打算。她找到咨询师,就想让咨询师帮她追这个男人。作为咨询师,在咨询中,如何去做?

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告诉求助者说,“你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不守妇道,对得起你的老公吗?”“你有家庭,还去追求另一个男人,更是错上加错。”以上这些话,不像是个心理咨询师该说的,更像是个传统的老教师的形象。因为说出上面的这些话的人,显然并未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去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和需求,更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这位女士作为一名求助者的痛苦,她是因为痛苦才来寻求帮助的。

在实际的咨询中,咨询师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共同特点在于求助者的需求与咨询师本人平日里所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等观念相违背。

曾经有位心理学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玩笑话,仔细琢磨一下还是有些道理的,他说:“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就像是个‘三无’产品,‘无道德’、‘无性别’、‘无价值’。”细细揣摩,“无道德”的意思是,咨询师并不是道德的捍卫者,在心理咨询中,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求助者心里明白,不需要别人再去说教了,咨询师应该是心理的关注者,是关怀求助者、帮助求助者走出痛苦,重获幸福的人;“无性别”,指的是咨询师不受求助者性别的影响,都给予相同的尊重,不掺杂自己的私心;“无价值”,咨询师不因求助者身份的高低,事情的大小,有所区别的对待求助者,咨询师关注的是心理问题。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得出一个结论,面对上述类似的那个问题,如果咨询师已经选择了接待这个案例,就应该知道:咨询是给求助者做的。咨询师应该根据求助者的需要去做咨询。

咨询师和普通人一样,生于世间,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因此一定会有自己的三观,而且一个高水平的咨询师三观一定也是端正的,健康的,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但是在咨询中,求助者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不做道德的捍卫者,并非是摒弃自己的价值观去迎合求助者,而是在实际中深谙“先跟后带”的精髓,时刻帮助求助者,求助者处于什么水平,就根据他的水平,寻找他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让求助者感受到咨询师确实是在真心帮助自己,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和支持,才有继续引导求助者走向正途的机会。另外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个职业,从这个角度上说,求助者的存在促成了这个职业的存在,咨询师更应该在收费后,为求助者解除痛苦。

咨询是为求助者做的,我认为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咨询中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全心全意为求助者服务

求助者的痛苦也许是自己造成的,但是不管怎样造成的,大多数求助者找到咨询师,就是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让求助者感觉到咨询师是在给予其温暖和关怀,真心实意地为其排忧解难。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指点点,更不是身居道德高位的说教。

另外,求助者往往都很关心自己的利益即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追求效果的最大化是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的追求。当然对于效果的显现求助者自己是不明确的,那么给求助者去讲解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咨询有效和无效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咨询师要做的工作了。咨询师不应光考虑自己,要更多地为求助者考虑,真心实意地为求助者着想,最终达到双赢。寻求双赢,心理咨询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二、实实在在为求助者排忧解难:

在学习的时候,在书本上曾经学到过心理咨询的各种原则,其中一条是:心理咨询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我渐渐对此产生了怀疑。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大多都是实际问题导致的,不解决实际问题怎么能算帮他处理问题呢?尤其是在求助者自身解决问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就是立足于生活的,脱离了实际生活哪还用得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面向的不仅仅是心理咨询的爱好者,更多的就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对心理学感兴趣,他们就是来寻求帮助的。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这才是求助者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就是为求助者提供实实在在地帮助,教会他怎么追女孩;教会她怎么管孩子;教会他怎么和同事说话;教会她怎么才能拿掉有网瘾的孩子手里的手机……

三、所用方法根据求助者的需要,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具体方法:

独特性是心理咨询的一大特点,每一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根据求助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和咨询技术,甚至需要根据求助者的不同调整说话的风格和节奏。

目前有些咨询师过于迷恋精神分析,不管谁来,都用移情反移情、阻抗、反向形成、防御等一大堆专业术语去解释,最终求助者不疼不痒的走了,对他是否有帮助谁也说不清楚。不是说精神分析没有用,而是有些人不适用。还有的咨询师不管谁来就做意象对话,有些人的想象力、注意力就有问题,意象对话的效果微乎其微,最后咨询也就没有效果了。所以,给求助者做咨询,就得从求助者角度出发,选择适合求助者的方法。

注:(承宁原创,版权归“聆听安宁心理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马承宁,心理咨询专家,社会医学专家,聆听安宁身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