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一篇文章的组成(三)
十六与初七 2020-02-18

绪论:本篇简要介绍了小说与剧本写作中有关“叙事符合度”的概念,分析了叙事符合度不同高低下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体验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它与文笔的异同。长话短说,下面我就开始吹水了。


一、什么是叙事符合度

通俗的说,叙事符合度就是指文章语法被人理解的难易程度。这个词一般用于剧本中,也对普通小说适用。我平时会做一个工作,从各方面评估一部小说是否适合改编成广播剧,其中有一项就需要用到叙事符合度判断:

如图所示,简单点说,叙事符合度高,就说明这篇文章偏口语化,念出来读者听得懂;叙事符合度低,就说明你这文章读了半天看不懂在说什么,不易理解。这个概念和文笔有关系,但并不完全有关系。

叙事符合度高的文章可能文笔很烂,但通篇直白易懂,你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如下:

这段话行文单调,叙事枯槁,但你一眼看过去,就能够看明白有几个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而有的文章下笔如神,你却不一定能看得明白作者在写什么:

江苏教委指定高中生读物《乡土中国》,你真的明白费孝通讲了什么吗?

为什么有些经典名著你看不下去,有些你又看得下去?为什么有些无脑小白文你看着就头疼,有的你却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别人都说这本书文笔好,你却翻了几页就不想看了?叙事符合度这个概念或许能帮你解开部分疑惑。


二、叙事符合度对读者的影响

先说结论吧,叙事符合度高的文章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这里我依然用《挪威的森林》赖明珠译本与林少华译本做对比:

赖译本用了相对较为通俗、直白的语言描绘了渡边回忆里的场景;而林译本则使用了更多凝练、简洁的语言来展现这一场景。从文笔上说,林少华对文字的凝聚力肯定是更胜一筹,但在可读性上,“抽穗的芒草在10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远不如“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让人更有读下去的欲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遍文章,心里会不自觉地默读出来。叙事符合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阅读的畅通程度,林译本在使用了大量凝练语言的基础上,会打断顺畅的叙事节奏,造成人在阅读时本能的抗拒。用狐狼前辈的话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一直是一个文学争议,周作人曾经主张翻译要有涩感,正是这种涩感才可以表现出外文的特点。他翻译的《古事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贴一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克苏鲁神话》老版和昨前年再版的那一本,开篇都是《克苏鲁的呼唤》,但翻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王小波曾经力推王道乾译的《情人》,开篇翻译确实很惊艳,但如果涉及到叙事符合度,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就不细谈。总而言之,叙事符合度很直观地左右了你能否读进一本书。这和文笔是两码事。最后放一段我以前做过的评估节选,简单对叙事符合度的影响做一个总结:


三、是什么造成了叙事符合度的不同?叙事符合度对写作者有没有用?

第一点,影响叙事符合度的主要是语法和词汇

1.语法。

叙事符合度的语法自然是讲现代语法,准确地说,是平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还不是书面语。中文现在的语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从西方学的,主语谓语宾语,文言文不讲究这个。我随便以一段话为例:

就这里来说,“那是克里斯提娜的元神之力”跟一个英语语法的倒装句类似,中文口语里念出来有种不连贯的割裂感。我们稍微调整一下:

巨响之中,克里斯蒂娜的元神之力出乎意料地轰击在见性的脑袋上,瞬间将他脖子砸断......

念出来就通顺多了。几千字几千字的语法修改我做过不少,那个非常复杂,但看一遍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语法在叙事符合度里起到的作用。不过因为工作原因,这里不能放出来。

2.词汇

词汇这里依然以《挪威的森林》举例,毕竟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文是最容易看出差别所在的,其中红色字体是林少华译本,黑色字体是赖明珠译本:

不要去读这两段话的意思,只看黑红两种颜色的词汇,很容易就能发现林译本里出现了诸多信息量上更复杂的词汇:“倏然”、“砭人”、”竟同”、“机体”。

赖译本则更简单:“跟着”、“冷冽”、“都像是”、“飞机”。

这四个词在译文里对应同样的意思,但念出来语感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点,叙事符合度对写作者有没有用?

这个我没法回答,看个人喜好,上述这些只是闲聊吹个水,真要怎么写还是相信作者自己。叙事符合度和文笔是两码事,虽然有交集,但还是两个概念。这个概念大概可以辅助读者作者解一些惑,但总的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推荐文章
评论(6)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