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网络时代辩论的尴尬场面
maxinzhe 2019-09-28

    在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之前,对骂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尾。从事情本身骂起,然后发展到一方试图纠正另一方的做事方案,再到试图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在不成功就直接开始人身攻击,从对方本身到对方的家里长辈都被亲切问候,再往后,就是武力解决终极手段了。

    “瞧你穿着样吧”

    “瞧你这德行吧”

    “瞧你普通话都说不明白”

    “大老板就了不起吗 ”

    “有钱有势就无法无天了吗”

    “最烦你们农村人了”

    这样的言语在现实世界的对骂中时长可以听见,但是在网络留言的辩论中却很少可以看见这么说话了,原因很简单,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什么职业,财富状况,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甚至对方是一个AI程序在刷评论,是一条狗乱按也无从知晓。所以会出现以下几种网络辩论场面,原因很简单,从哲学辩论角度讲,他们说的话都无从证伪。

吹牛刷存在,逼真就行

    文章是一个稻城亚丁的视频,下方评论:

    “那地方我去过,一点意思都没有,刁民特别多”

    这有真情实感,还有自己的想法,谁知道你去没去过,即使没有去过其他人也不能证明,即使你真的去过,你自己也不方便证明,其他人也不会苛刻地要求你去证明。于是下面继续一条:

    “我15年的时候去过的,民风很好呀,景色特别美,楼上喷子天天键盘旅游”

    这时如果再放上一个照片,那楼上喷子的大帽子算是坐实了,准备迎接一波又一波网友的人身攻击吧。但是第一个网友真的没去过吗?  哪一年去的?都无从考证,如果是九十年代去的,民风尚未开花等等,确实可能体验会不好,景点也没怎么装修,估计观赏效果也一般。但是这都确实无法考证。因为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大家一不了解对方大概是什么身份,二是也没有人知道我是什么身份胡言乱语不用承担责任。

    于是有了一种调侃式的留言风格,专门讽刺这些吹牛党:“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你说的这个事情…balabala…”

    刚才说到“楼上喷子天天键盘旅游”,就演变到了下面一种场景。

基于偏见张口就来

基于偏见张口就来,无脑附和无数,理智者无语。

某台湾网友:“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台湾捐款比给日本更严重的地震的时候捐款都多,大陆白眼狼一句谢谢都没有,而日本却感激涕零”。

下面点赞,跟随留言直接黑中国大陆的几时上百条。但是仔细看这个问题,大陆网友都会觉得是在胡说八道呀。从小大陆学生就被教育台湾是宝岛,对于台湾人 的态度都是友善的,如果是台湾有捐款,无论数量有多少,中央媒体都不会放过借此宣传两岸关系的机会的,不但要感谢,还要有仪式感地感谢,并且还要大肆报道一番。而厚棉又说日本感激涕零,那日本指的是日本被救援的某个民众?还是指日本政府呢?  如果是民众的话无论是谁救,总会有人感激涕零的,这是个概率很大的事件。但是要日本政府感激涕零,首先政府不是人,没发感激涕零,再者日本对于台湾是保持优越感的,怎么可能首相之类的感激涕零?没有台湾日本就无法救人了吗?  

所以我我顺手查了一下,那一年的救援以后,中国官方表示感谢的媒体报道甚多,甚至四川省委直接用川藏的最高表达感谢。下面跟风的台湾网页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认为大陆人无情无义的偏见不要受到冲击,而强行跟着黑。 殊不知即使台湾媒体出于政治原因不会报道,即使报道了你也不一定守在电视前看得见,app也不至于推送除非统一了。但是即使你压根什么都不知道,如果跟风之前有一个我这样起码对于大陆心态的思考,也不会妄下结论,显露自己的智商呀。但是话说回来,全都是小学生,或者拿钱办事的职业黑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扯得有点远了。总之偏见是不好的,就事论事吧。

人身攻击出畅快淋漓

“楼上键盘侠傻逼”

“你TM才是傻逼,什么都不知道就出来乱喷”

    谁是“傻逼”无法政委。你无法知道对面可能就是一个刚放学的三年级小学生,学习不好在学校天天受气,回来刷刷手机找找存在感,奈何知识面和阅历和思维方式太幼稚,被楼下脾气也不好的硕士研究生在图书馆放松神经的时候喷成狗。

    如果是在现实中,硕士生看见对方是小学生,要么就不会和你搭茬争论这个话题,要么我就耐心地好好给小朋友讲解一下是什么原理。 奈何像素组成的屏幕上,连字体都没有分别,大家说的都是中国话,谁知道你是谁?  其实没有人的留言和评论是绝对正确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一种看法。但是在现实中因为人们可以体会到大家的不同,都会相互理解对方的表达,观点的差异。而网络上的人被抽象到除了你的文字,我什么都看不到,那就没有了理解,也不会把讨论的目标当做相互可以接受的,基于不同身份的一定程度的共识。讨论目标自然成为了严格和自己统一,或者和大多数人统一,否则就裹挟民意大肆攻击的暴力。

再次总结原因

网络辩论的尴尬原因除了刚才总结的,还有一些,这里展开总结一下:

1. 不了解对方的社会属性,做不到一定程度理解共识,没有理解对方的条件基础。

2. 隐藏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大放厥词不需要承担后果,反而可能刷存在感。

3. 问题的把握不明确。

    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出来,有很多个讨论的点和角度。这些东西放在不同人当时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比如一个在工厂里干活的小妹分享了一下自己干活的场景。坐在沙发上喝茶的刻薄人可能会说怎么不好好干活。但是如果同样是打工仔的观众就会留言说注意安全,打工不容易。大家对一段表述下来,作者想要说什么并不清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完成设问。

4. 问题收敛的方向不同

    问题可以达成共识的原因一定是参与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以收敛在一起的。南京超速宝马案当中,有些人认为精神病需要同情,有些人认为执法存在腐败,有些人批评媒体造谣带坏风气。于是大家都以为自己在舆论的高点,但是却分立成了多个山头。

为了迎合收敛的无趣操作

    无论在是怎么场景下,都是有一些先天的收敛方向的。比如在国内媒体上,就是爱国爱党,赞扬国家进步。这种言论无论在什么客户端,可能不会有多少人点赞,但也不会被群其而攻。而在国外的媒体上,尤其是标题带有反华倾向的主题下面,这种赞扬中国进步的不但不会被点赞,反而会被辱骂攻击是收钱留言的法西斯走狗。这是刚才说过的收敛方向问题,但这是因为大环境不同。

    于是为了表达,而又不被辱骂,干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发一些政治正确,价值观正确的无趣评论吧。但是这样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综上分析呢,网络留言和论战呢,正能量是必须的,其次呢要学会幽默,反语进行一波语言自带的智商筛选。 抹黑者以为你是他们同伙,内心阳光的呢,也可以看出来你是他们的同伙。这部分的技巧,下次展开讨论一下。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