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前几天坐在从机场回家的快车上,司机跟我攀谈起来,司机跟我聊到他以前是做家具销售的,房子限购调控以后牵连到他们家具也不好卖,出来跑快车刚一周,还是个新手,然后跟我聊到滴滴打车的好处与不好用的地方,聊到自动驾驶,聊到互联网的冲击和生活变化,跟我说有时候会失眠焦虑,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因为什么。
场景2:我平时都是自己在家剪头发,几个月前出去旅行之前去理发店剪了一次头发,用大众点评买了优惠券结账,回来以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已经再次在家剪完头发后的几天后,大众点评给我发来推送 Push 问我是否又该要剪头发了,给我推荐了几家美发店。
场景3:一年前三星 note7 刚发布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人性化且贴心的系统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出电梯时候弱光强光环境之间变化时屏幕亮度及时准确的响应、到国外以后落地自动变成双时间显示、手机和笔长时间分离的温馨提示、节假日自动关闭闹钟,假日结束以后自动开启的询问,都让 note7 像一个贴心的助手,以至于被召回以后换成 iPhone 8 极不适应,像拿了一块傻傻的冰冷的机器。
这三个场景小到一条push通知,大到整个互联网发展对每一个人生活的影响,都让我感受到我们的设计或好或坏的在不断影响改变着生活,并且都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着探索。
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科技的产品发展与人越来越紧密,慢慢的与人形成了“共生关系”,我们从以前 PC 时代可能每天晚上或者周末打开一次电脑,到移动时代几乎每几分钟就会看一下手机,到 Google glass 打破次元的 AR 探索,都在让我们不断与智能科技不断变亲密,玩过《星际争霸》的朋友肯定对星际争霸的科技树印象深刻,人族、虫族、神族各自有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而人类正是通过科技强化自身的发展方向,机械外骨骼对体力、脑力、效率进行不断地强化。
(Google glass & 星际争霸人族士兵)
随着科技产品与人不断地亲密共生,智能设备越来越聪明,可以自主的做一些事情,人与科技产品之间的“有效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的工作就要充分的解决好人与科技产品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权力分配。以 Note7 与 iPhone 8 的闹钟为例子:在十月一小长假前夕,Note7 会通过系统询问我 “明天是假期了,是否需要我帮您关闭闹钟?假期结束后默认会再次打开闹钟。”而 iPhone 不会做出任何询问和提示,除非我自己设定好工作日闹钟和普通闹钟,不然第二天闹钟依然会响起;在某个工作日的早上,我比往常早早醒来了计划骑摩托出行,坐在床上玩了会手机,Note7 检测到我的手机活动后主动询问我发现我已经起来了是否需要关闭今天的闹钟,我选择关闭后洗刷完毕正常的骑摩托车出门了,而 iPhone 则不会询问,当我忘记了今天闹钟没有关闭这件事情后,骑着摩托车走在高速路上,闹钟在我的兜里反复的响起,我却没法停车将它关闭,任他尴尬的响到我从一个出口出来停下摩托车后才可以将它关闭。这不正是活生生的人与智能设备之间友好的双向沟通和失败的单向沟通的案例吗,Note7 的系统做到了友好的双向沟通,两次提醒了我关闭闹钟,并且会自主的在假期结束打开闹钟,系统通过沟通后得到了适当的授权,帮我处理了解决问题,而 iPhone 与用户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只是等用户去使用它,这样看来 note7 无疑在智能上秒杀了 iPhone。良好的设计可以增加人和机器之间互动的愉悦性和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相信只能产品而赋予他过多的权力,比如在智能设备通过足够多的资料分析后认为足够了解用户的时候不经用户允许关闭了用户第二天的闹钟,这样可能就会造成风险和损失,所以如何权衡智能设备和人之间的权力分配就是关键因素。
未来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可能就会像《设计心理学》中举例的骑马的人和马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人松弛缰绳时,马会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当人收紧缰绳时,骑手则获得更多的控制权来控制马儿的方向和动作,技巧娴熟的骑手可以不断改变缰绳的松紧来与马儿进行沟通,调整因环境变化所需要的不同的控制权。
唐纳德将大脑信息处理分为了三个层次:
1、本能的: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层次的处理是自动的、下意识的,由我们生物遗传来决定。
2、行为的:这是我们习得能力的大本营,可仍然是相当下意识的。这一层引发和控制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重要贡献之一预期我们行为的后果。
3、意识的:这是大脑有意识的、有自觉地部分。是自我和自我形象的发源地。在这里,我们分析过去和未来可能的希望或恐惧。
未来随着 AI 的发展,相信相当一部分本能的行为可以由机器帮助完成,机器在不同场景下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但是这仍然是一条漫长的路。
最开始举例的我剪头发后不到一个月大众点评给我发来 Push 通知我剪头发的例子,就是一个机器通过收集了我的数据信息,想要预估我的行为,然后帮我处理事情的表现。机器与人想做到充分的良好的沟通并达到帮人处理问题,除了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支持以外,还需要很多与人的“共同领域”,也即是很多共识,包括宗教、环境、信仰、历史等等,共同领域越广,机器与人之间的配合才能更加密切和谐。但是显然这个 Push 是失败的,还不够智能并且有些“自作聪明”了,首先它并不知道我头发生长的速度,没法准确的“提前”告知我需要剪头发了,并且它不知道我平时习惯自己在家剪发的行为,而且它通过我的数据然后给我推荐商家的行为让我产生了反感,我并不希望它知道我生活中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事情,然后应用到商业中,未来我可能会减少对它的使用避免他收集更多我的数据。正是这一点沟通的问题,做好了可能会正向的帮助人高效体贴的生活,沟通不好可能会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慌。
如同《黑镜》中的对科技影响我们生活、宗教、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于人性的讨论和预言,未来的设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会面临种种挑战,并且会无处不在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一点点的恐慌和焦虑经过传播和智能科技的放大,就可能对大范围的人产生影响。
(《黑镜》剧照,生活在虚拟房间中的人)
反想开篇提到的快车司机有时候会失眠焦虑,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因为什么。大概是代表了很多人当下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的同时又有些许的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