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策划也要懂后期吗—(策划如何能更快捷准确的与后期沟通)

这个系列很久没有更新了,跑去写了两期后期技巧分享,啊哈哈。然后直到身边有一个策划朋友,跟我说,最近约到几个贴唱后期,沟通的好吃力,我才想起来,这个被我搁置太久的系列的确该讲讲了。

(其实搁置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排查,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在此澄清哦,UP是一个贴唱后期菌,自己也做策划,写这一篇并不是本着作为一个后期不想被策划压榨,尽管你有可能在后续的阅读里觉得我的情感方向常常冲着“策划怎么说话后期听得懂”,但我绝对并不想引起双方矛盾,我们不是甲方和乙方,是都想让一首歌好好问世的两个互相合作的人。

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高彼此沟通的效率,和减少彼此意见的摩擦。

一【什么事情应该前期解决而不是后期】

其实,准确来说,这件事发生在收集干声和审音的时候,应该由策划自行判断,但的确有的时候策划没有能准确的判断这件事,而到最后要求后期在制作中完成各种不可能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说,作为策划方,提出自己的要求没有什么不对的,自然,作为有偿后期,当然不可能因为策划提出一两个无法达到的要求而耍脾气,但一来一回的沟通总是浪费时间,最后还有可能弄得两相不愉快。

这种情况你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这个地方能不能做成XXX”

——不能的,这里歌手本身不是这样录的,要不然看看歌手换一种唱法,这个修不了

“歌手说就要XXX的效果,要不然你先试一下”

——没办法试的,的确做不了。

“哎呀你先做做看,做不了到时候出来什么效果再说,我们真的想要XXX,和原唱一样,要不然你听听原唱看看原唱怎么做的”

——可是原唱唱了三轨和声。

两天后初版交音后。

“我都说这里要XXX,你再努力一下!努力一下!”

UP就想问啦,人家后期一开始都说不行啦,不要再YY可以做出来啦,抱着幻想真的是很浪费彼此的时间哦。

好的话不多说,那有什么事情是后期不能做的呢。

1.声音受损类。

包括,

a.缺频。——“歌手用IPHONE录的,我听起来声音好空哦,你要调实一点。”

不好意思,不行哦,已经缺失的音质,是不能补回来的,再多的手段 例如激励或者垫唱,都是自欺欺人的手段——如果是我,我根本就懒得如此尝试。

b.过载——“歌手这里录音音量好像太大了我听着爆了,你帮他修一下吧。”

不好意思,不行哦,过载的噪音实际上不是“多出来噪音”,是波形超出0DB的部分被切掉了,剩下的波形变成了方形,所以造成了失真。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了解到,像RX这种强力修复软件,可以修复过载带来的失真,但是真的不好意思,太严重的过载的确是再怎么修都能听得出来的,这种失真在使用音响功放的时候会尤为明显。也不要抱着轻微的可以修复这样的心态——最重要的是 过载是前期可以很容易就避免的事情,第一步,手按上声卡麦克风输入旋钮,第二步,调小,第三步,重录。既然如此,在歌手交音的时候直接拒绝他就好了,不要把三步能解决的事情留给后期用十几步来解决——更何况,极大的可能不能完美解决。

2.噪音类

a.底噪太大——“歌手背景音好大好大/歌手不小心录了伴奏进去/能不能帮忙消一下。”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即使你不提,专业度高一点的后期也一定会处理底噪的,而且后期更清楚降噪的比例应该到哪里适可而止——毕竟降噪只能适度,如果底噪的确太恼人了,我们最后只能在降噪和保真之间适度取舍。如果你听到的成品还有底噪,而后期跟你说已经没有办法的时候,请不要过度的勉强他。否则就在前期预防好。

(遇到用混响大法骗人的后期除外)

b.人说话/烟花/狗叫/车流……

你可以和后期稍微提一下这些需要处理,和上面的一样,你可能知道RX系列可以去除一定的这类顽固噪音,但如果后期已经努力过了的时候,就不要勉强他了,毕竟这类的处理,的确不是每次都能尽如人意。这与后期的水平没有什么关系——和RP有关系,有时候正好噪音和人声频谱交叉太多,请问又怎么去的干净呢。

3.无中生有型

没什么好分类的,太多了,直接举例,来!

“这里要模仿原唱的效果,但是原唱至少垫唱了3次然后才能用调教做出大合唱的效果哦!”“歌手比较懒只录了一遍,调教出六个不行吗。”

“原唱是男唱的,女歌手我也想唱成这样的厚重感,请问可以吗?歌手是萝莉音。”

“这里歌手唱成另一个调了,能不能修音修回来呀”

“歌手这里没颤音,原唱有颤音,修出来好嘛?”

“这里唱错字了能不能模糊过去,或者修对!”

哇塞……光听就觉得很为难人呀……这种问题球球你萌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了啦。


二【音确定不反了,和后期聊天要确定什么事情】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顺利的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三寸不烂之舌拿到了可以用的干音,现在交给后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和后期确认自己的需求——在这之前请确保你找到的后期足够专业能胜任你的要求——啊哈哈,当然,接下来的聊天,也可以帮助你判断你找的后期靠谱不靠谱哦。

首先,和后期确认你想要的整体风格。

举例:“我找的歌手是模仿原唱的感觉的,应该声线也很像,像声场和风格模仿原唱就可以了”/“我特意找了和原唱不一样风格的歌手,原唱唱的比较软,但这个歌手是声音很有故事感的,我也希望更像叙事歌。”“想要仙气一点的。”

然后接下来,你觉得有细节需要注意的,提醒一下后期。(除了细节效果之外,还有一些是你已知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一些刚刚上面一条提到的,别紧张,我的意思是,这些不是完全不可以和后期提,后期都是很温柔的小哥哥小姐姐啦。当你不确定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但前期的确已经没有办法返工的时候,你可以提出来让后期多加留意。还有一些需要添加特效的点。)

“XX地方有一个XX的杂音,那个地方伴奏刚好重叠一个鼓点,你听一下能不能处理 或者能不能从其他地方换过去?”

又或者。

“XX地方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延迟效果/XX段落想要电话音。”

描述局部地方的时候,记得最好通过时间点(分秒)结合歌词来描述噢!


三【如有异议怎么描述你要的感觉更精准】

听到初版本的时候,如果你立即对效果非常满意,那么恭喜你!要么你是找到了不仅技术很靠谱而且也非常懂得你的后期菌,你一定要疯狂马克住他让他变成你的固定资产!

如果你对整体风格略有些不满意,那么此时你应该怎么和后期说呢。

接下来的这一趴,可能会是这篇文章最高潮的部分。

首先在这里明确一点,大多数听的时候,不好的感觉千千万万,你可能觉得声音高频多了,刺耳,太松软,太干,伴奏声音小了,然后你就会和后期说,我觉得EQ要削一下高频,我觉得力度不够低频要加,我觉得混响小了,还有人声太大。

这样说也不是不行,不过,你确定你的“感觉”的确来自于EQ高频多了低频少了,混响小了,人声音量大了吗?如果后期根据你的提示修改了数值,极有可能你再听起来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下面我就来告诉你为什么。

一首歌的整体效果圆润好听,最关键取决于它人声和乐队的声场和谐,声场即声音的位置,简单而言最常见最完美的声场就是人声被伴奏包裹,且他们在同一个空间演奏。

包括连同里面的混响音的远,和近。

整个你听到的“声音大了”有可能不是“声音大了”而是人声太贴耳了。

你听到的“混响大了”也有可能实际上不是混响发送量大了,而是混响造就的声场,不够“深”浮在人声上面,显得扎耳朵。

你听到的“混响小了”更不是混响小了,而是混响距离人声太远,没有贴合在一起,显得和人声脱离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应该加大混响/减少混响/加大减少音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要那样解决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任何声场不和谐的因素,反应在听觉上,就是不舒服的,但是你们认为不舒服来自什么,可能判断是不准确的。

影响声音远近的因素,可以是压缩,可以是混响、延迟,还可以是EQ某几个能量力度很足的频率(但你可能只听成品不一定能准确的知道是哪个频率,这是真的。并不是后期菌在这里质疑策划菌的经验,但是找频率这种事对于再专业的混音师——注意,我说的是混音师,而不是贴唱业余混音,你要相信他们已经足够专业,但他们仍要通过单一EQ扫频来寻找问题频率。)

所以在你觉得声音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并不能很完全的还原出来后期的思路,也不知道你的思路是否是最佳的,此时你和后期描述“我觉得混响需要大一点”、“我需要250HZ大一点”无疑反而是不够理智和快速的(除非你和后期之间本来就经常讨论后期的心得,你很清楚他都做了什么,或者你完全知道他现在的效果链),还有可能带来反效果。

你试想,决定一个声音远近的因素如此之多,你难道不担心加大音量之后显得混响太大、加大EQ250HZ之后和伴奏的打击乐打架、减少人声压缩之后包络线全部需要重画……最后越来越偏离最初你喜欢的效果?

你会否也曾经担心,你觉得声音是不对的,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不对?

既然如此,不如去描述你直观的“感受”,来让后期更准确的知道你需要怎样的效果链——在他琢磨这些效果的时候,他一定特别清楚哪些效果是相辅相成,需要牵一发动全身的,哪些效果共同影响了一个听觉感受,哪些效果已经动无可动根本无需考虑。

下面就来举例说明,我们来整理整理思路,一是我觉得不对,有可能是哪些方面不对,二是我要怎么告诉我的后期菌,让他准确的明白我的意思。

1.声音的质地/音色是否有问题?

如有,是觉得刺耳?太厚重?有电话音的沙质感觉?像蒙着一层纱?太浑浊、太闷、太脏……

在这些里,后期会很自觉的通过扫频找到合适的频率,咔嚓小切一刀,然后再调整一下压缩……说不定还会对混响湿声进行多一波的EQ处理……等等等等。

2.声音的空间感是否有问题?

如有,a.声音和伴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人声压伴奏/伴奏压人声。

这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音量出问题了,但往往其实并不,音量一动,混响延迟湿声全部都要跟着动,而且,极有可能,音量是后期已经纠结过了的事情。如果仍然觉得音量不平衡,那更应该入手的地方是压缩,其次就是频率屏蔽效应——也就是通过EQ分开避让频率。你只要告诉后期你的感受,让他自己判断是否用音量来达到他的目的。

他甚至有可能会通过加大伴奏的立体声来把位置让给人声噢。

b.人声本身的宽度如何呢?

太宽,中间力度不够了、太窄,太干了、感觉全在中间。

这种描述一般影响的就是声音和伴奏的最终混合度,大部分是由混响引起的,但也和混响声本身的音色有关,却不一定是因为湿声的大小,却也有可能是因为混响的高低切、混响的早混响、甚至有可能,是需要换一个版式混响的插件来改变混响的湿声了。

以上。希望后期菌和策划菌共勉,我们不仅可以做到更有效快速美好可爱的交流,检视作品的时候也可以从以上思路来找问题。我认为,作品只有无限靠近完美,而不会一步就,完全完美。

我是叶靖云,一个不专业的贴唱后期。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