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典藏—輯錄」最後的王族之國畫妙手溥心畬
tbrswzz 2022-03-02

 

書畫家小传

   (1896-1963) 滿族,愛新覺羅氏,正紅旗人,清道光宣宗皇帝曾孫,恭親王奕訴之孫,貝勒載澇次子。字輩溥,光緒帝賜名儒(全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齋號寒玉堂。生於北京。光緒二十三年(1897),襁褓中的溥儒被賞以頭品頂戴,四歲時隨父進宮,七歲學作五言詩 ,十歲學作七言詩。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鳥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與黃君璧、張大千以“渡海三家”齊名。大節凜然,一生緬懷清室,即不向日寇屈服,沒有追隨溥儀及宗室遺老出關投靠異族,隱居北京,不問政事 。人們稱譽他是詩書畫三絕,有南張北溥說法。他不以為然,自我評價是,他的功夫首為經史,然後是詩,其次是字,畫列末位。

  溥儒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以“北宗”為基,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書法習柳公權、裴休出,略近成親王而風骨過之。行草學二王、米芾,飄灑暢酣,他主張樹立骨力,善於取勢,主張書小字必先習大字,心經筆法,意存體勢,這樣才無輕率之病,書法剛健遒美,秀逸有致。

  他一生掙了多少錢財,自己也不清楚 ,因為從不關心這身外之物。貧而能安且能樂,性格率真。生在帝王之家,成年後又潛心學問,不屑於理會身邊生活瑣事,故一生不懂得打理自己飲食起居,需要人從旁照料 ,善忘,嗜抽煙。一生收下不少弟子,向其求字求畫者甚眾,留傳頗多。

  溥心畲天资颖悟,用功又勤,因此虽然在比常人更多不利因素的压力下,他仍有极高的文采与艺术成就展现。他自许生平大业为治理经学,读书由理学入手及至尔雅、说文、训诂、旁涉诸子百家以至诗文古辞,所下功夫既深且精,因此不免视书画为文人馀事。这使他毕生未能将全付创作精力投注于绘画之中,然而这虽是他的不足,却也因此使他的画风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人文特质,为常人之所不及。

  溥心畲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因此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馀,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

  观察溥心畲的作品时,在画面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无论在表现的技法、形式、以及意念上,那种文人心灵、鱼樵耕读与神趣世界的向往,还有远承宋人体察万物生意,与自然亲和的宇宙观及文化观,皆可谓完全谨守传统中国文人精神本位﹝农业社会的文化结构﹞,而拒绝了与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之文明结构﹞沟通的可能。然而他的书画作品却并未落于古典形式的僵化,而有其生命内涵的真实与精采,只因他的世界本来如此。

  从溥氏外在表现的艺术形式上来看,他似乎并没有较新颖不凡的创见。然而艺术的创造性并非仅著眼在外在形式上的考量,赋予旧形式之内涵有新的生命诠释,则有另一层重要的创作意义,却很难由粗略的表面观察所能认知。就这点而言,民国以来的艺术史研究可谓并未给予溥氏应得之评审。然而在时代的意义上而言,溥心畲亦代表了传统中国知识份子﹝文化﹞在面对世界新文化转型时众多反应中的一种典型﹝价值取向﹞。以溥氏的背景养成来看,即使他早年曾有留学欧洲研习西学的背景,恐怕也不会使他像徐悲鸿一样,扮演一个积极寻求改革与沟通中西文化的角色。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中,高度的智慧与价值有深切的体悟与认同;另一方面则多少由于知识份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激时,高傲自尊之本位表现。这种坚持文化道统的立场,虽可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对感应时代的开创性上或有不足,但在另一层重要的意义而言,他却保存了一个传统时代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这使得他的後继者在现代的人文精神与新画风发展得以成为可能。

  溥心畲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强调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如此书法方能刚健遒美,秀逸有致。其小楷作品金刚经用笔意境高古,气韵生动,堪称绝妙。溥心畲不仅书画好,且从小即通诗词及典籍,晚年常对弟子说,称他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可见他对自己诗心的看重。

————————————————

 畫論 論畫人物

                  寫高士則凌雲遐舉,寫仕女則幽閒貞靜,寫古聖先賢之像,誦其詩,讀其書,先思其人,然後落筆。量度經佛之法身、耳目、口鼻、肩背、手足,皆有常度。畫人物面頰,筆欲勻圓,頰乃豐潤。眉欲前重而後輕,則根梢分明。女子之眉休整,像黛痕也。畫目先左右上瞼兩筆,後左右下瞼兩筆。必分上下畫成者,欲其部位不差毫釐,左右如一也。目中點睛,睛左則左視,睛右則右視。兩目點睛,部位如一。旁面畫睫毛於外,正面但以淡漠染目眶之內邊,所謂傳神在阿堵中也。高士之須,欲疏而秀;靜女之發,欲澤而鑑。先用淡漠絲染,再加濃墨於中;間用水渲染,使中深而外淺,復於淺出細絲數筆,則鬚髮如生。     
          ——————————————————      
               溥心畲赶上了大戏的最后一幕。他的血统、家庭、环境、教育、生活方式与平民隔若天壤,自他而后,史断王侯。虽然两岸操不同的政治尺准,给溥心畲的身后带来阴影,随着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不可能再有这么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溥心畲的一生是心灵被“千刀万剐”的一生,溥心畲的一生又是王冠落地那一刹那就注定的绝版人生!溥心畲的人生艺术衔接着中华文明的远古、中古、近代,随着农耕社会的不再,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逸士强忍着悲凉,用一生唱完最后一曲悲壮。大幕随即落下,溥心畲—王归于民,艺归于心的作品,便成了绝唱,便入了永恒!——萨本介     
      ————————————————————   

高士图 

  款识:履巉巌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容。溥儒。钤印:松巢客   旧王孙 溥儒

  喜蛛图

      观音大士像  1956年

中國古代女子肖像繪 之一

   題識 石上題詩掃綠苔


暮煙歸來圖

 圖繪秋日山水之景,遠處山高朦朧,一窄橋橫跨二山之間,橋上人影綽綽,橋下水流湍急,近處樹木枝曲葉稀,秋色濃烈。畫家自題:野澗鳴秋水,危橋隔暮煙,飯牛歌碩鼠,歸去邈白雲。己卯八月,溥儒畫併題。

 柳岸春風圖    圖中遠山飄渺,漁舟點點,近處楊柳依依,春光正好。此頁筆墨學馬夏,用筆坦然,毫無凝滯。

 雲山古寺圖

 攜友觀雲圖

溥儒人物繪之一

溥儒人物繪之二  臨仇英筆意

 高士策杖圖

 松蔭樓台圖(1938)

 春郊探勝图

 

山光秋色圖    雲色淡如水 山光冷似秋 幽人坐溪石 浩渺對寒流

 

策杖歸來圖

  

    聽泉圖   題識 雲裏行松色 空青滿客衣 閑吟不知遠 聽泉入翠微心畬

 

 作品鑒賞

  溥心畬學畫可謂無師自通,以其身份地位,過目經手曆代名畫佳作數不勝數,於潛移默化之中便能得書畫之真諦。溥氏從傳統立基,其摹古的功力可謂出神入化。據傳溥氏嘗命門人就畫片以比例放大成稿,再將畫紙絹蒙上作畫。此件《聽泉圖》則是以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之元代孫君澤《樓閣山水》為本作之,細對此作,可知溥氏門人所言非虛。畫中一松斜出,枝幹有棱有角,似精心雕琢過的盆景;遠景山石僅勾勒輪廓,棱角分明,帶有典型的南宋馬夏風格。對比原作,此件《聽泉圖》色彩更為鮮明,畫中畫一高士憑欄遠望,悵然若失。所表達出的是溥氏去國懷鄉,心中一份淡淡的憂思。台灣畫家江兆申評價溥氏摹古山水曾有言“中國畫可以臨,可以仿,構圖雖同,筆墨、氣息卻決然不同。溥先生有些畫雖然臨古人,意境卻遠超古人。” 此作由藏家悉心保藏,使我們能得見溥氏摹古山水的之絕佳風致。

  此作完成之後,由國民黨元老張群親書簽條贈與“伯聰先生”,上款“伯聰吾兄”即魏道明(1901-1978),字伯聰,江西德化縣人。曆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駐法國、美國大使。抗日戰爭勝利後,曆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47年任國民黨台灣省政府首任主席。後赴南美洲和美國等地進行考察,1954年返台。1963年任台灣駐日本大使。1963年任台灣駐日本“大使”。1966年任“外交部”部長。  

  題識 松斜因積雪 山曲易藏雲

 張大千先生曾說: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可見其對溥心佘繪畫成就評價之高。

溥儒山水畫集錦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