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六月,茘枝大熟
贴近主干生长的茘枝,并不多见。
(摄于漳州茘枝海公园)
据《本草纲目》卷三十一说,茘枝还有一个别名,叫 “离枝” 。当中原因,有两个说法:
茘枝在结果时,其蒂很牢固,难以摘取。必须以刀斧之类割下来,所以叫 “离枝” 。
根据白居易说,茘枝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所以,也可能是因此而叫 “离枝” 。
无论叫甚么名字,最要紧的是好吃。不过,这方面有争论。不单争论哪种茘枝好吃,还争论哪个地方出产的茘枝最好。
宋朝蔡襄的《茘枝谱》认为,在主要茘枝产区中,以福建茘枝最好。至于两广和巴蜀地区的茘枝,就是最好的那种,也只与福建的下等茘枝差不多。[原文:“广南州郡与䕫梓之间所出,... 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 ]
其他有关茘枝的著作,大都认为福建茘枝最好(例如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也持这种看法)。
然而,逐渐有人发现,这些著作的作者,大都是福建人(例如蔡襄是福建仙游人;苏颂是泉州府同安县人)。于是指出:他们的说法可能有偏袒家乡的成份。
例如清朝一位名叫吴应逵的广东人,也有这种看法。于是大量搜集有关广东茘枝的资料,整理编辑,写成《岭南茘枝谱》。
他在自序中说: “茘枝作谱,始于君谟(注:即前文所提及的蔡襄)。后有继者,要皆闽人,自夸乡土,未为定论。”
也就是认为:以前的茘枝著作,都是福建人写的,难免会夸耀自己家乡,所以不能作准。
他在书中引用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的话:〝以余论之,粤中所产 ‘挂绿’,斯其最矣。福州佳者尚未敌岭南之 ‘黑叶’。〞
也就是说:广东的 “挂绿” 茘枝最好;福州茘枝中最好的,也不及岭南所产,名为 “黑叶” 的茘枝。
朱彝尊是淅江人,可能比蔡襄客观。不过, “口味” 这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主观体验。所以 “何处茘枝最好” 的问题,恐怕难有定论。
无论如何,茘枝本身是种非常好吃的水果,却是不争的事实。它的果肉,更是晶莹如玉,非常可爱。
新冠肺炎肆虐前,在漳州 “善巧素食” 享用自助餐时,品尝过以茘枝烹制的美食。例如以下两款:
茘枝黑米
茘枝炒丝瓜
善巧素食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 延安北路1号 中闽百汇8楼
电话:0596-2926292
荔枝作为水果,本身很好吃。所以,有人拿它来做成菜馔,是意料中事。除了在 “善巧素食” 品尝过的荔枝炒丝瓜之外,也看过别人介绍另外两种比较别致的荔枝入馔方法。
1. 茘香入馔
〝 [茘枝] 用来入馔 ... 不可经火,经火则香味散,所以宜先将茘枝肉平铺于碟底,炒肉片乘熟盖在茘枝面上,稍注茘枝汁,再加盖一分钟,立即上枱,则肉片有茘枝的香气了。这个方法,亦可用 '桂味',唯不宜 '糯米糍',因为 '糯米糍' 以味胜而不以香胜。〞
(摘自:王亭之谈饮食)
这种烹调法,关键似乎是 “不可经火,经火则香味散,所以宜先将茘枝肉平铺于碟底” 。然后把其他煮热的食材(和汁液)放在上面,以其余热,略为逼出茘枝香气,又不致令香味散失。
所以,不喜吃肉的话,应该也可用此法,配以其他食材(例如丝瓜)。主要是避免直接煮茘枝,才能保存茘枝的香气。故此,选用香气较浓的茘枝品种,效果应该会较好。
2. 黄庭坚茘枝汤
〝《岭南茘枝谱》唯一介绍的一条茘枝食制,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茘枝汤。...... 方法是榨茘枝汁,然后与蜜糖水混和,即加入鲜剥茘枝肉,火煑滚,然后注入热盏中饮用。〞
(摘自:王亭之谈饮食)
茘枝的产量,会隔年变化。去年产量少,所以今年丰收,可以尽情享用。
根据《本草纲目》,吃茘枝的好处包括:〝主治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通神、益智、健气。〞不过最好不要过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多吃有害:
时珍曰:茘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衂血也。病齿蔲及火病人,尤忌之。
(摘自:《本草纲目》卷三十一)
大意是说,茘枝若吃多了,便会牙肉肿痛,甚至出血。这是民间所谓 “上火” 。广东人也认为:一粒茘枝三把火。不过,按照漳州人的说法,只要用酱油醮着茘枝吃,便不会上火。当地人吃早饭,也常以这种吃法,以茘枝作为配菜。
(摄于漳州茘枝海公园)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