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俗世,五光十色。身在其中者,有人感到如鱼得水,其乐无穷;也有人觉得恶俗难耐,情愿归隐。
据说,晋朝的陶渊明就是不愿当官(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宁愿回到乡间去过日子("归园田居")。
不过,这位陶先生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只要心境宁静,纵使住在闹市,也不觉车马声嘈吵。
所以,同样是归隐,也有不同方式。其中一个说法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做不到 "大隐隐于朝",甚至连 "结庐在人境" 的 "中隐隐于市" 似乎都不成功,于是干脆 "归园田居",践行 "小隐隐于野"。
认识一位经商的朋友,他没有打算 "大隐隐于朝",却能享受到 "中隐隐于市" 和 "小隐隐于野" 的乐趣。
这位姓苏的友人雅好藏石,与同宗的宋朝名人苏东坡嗜好相同。
他搜集奇石多年,藏品丰富。于是觅地建造庄园,并在园中建馆,既能保存藏石,亦可享受陶渊明所向往的 "归园田居" 之乐。
庄园 (1) - 园中一角
庄园 (2) - 园中一角
庄园(3) - 儿童游乐区
庄园(4) - 园中通道
庄园(5) - 园中通道
庄园(6) - 园中通道
庄园(7) - 鱼池
庄园(8) - 鱼池
庄园(9) - 鱼池
庄园(10) - 树木
庄园(11) - 树木
庄园(12) - 树木
庄园(13) - 果树
庄园(14) - 盆栽
庄园(15) - 园中所种庄稼
庄园(16) - 园中所种庄稼
庄园(17) - 园中所养家禽
奇石馆(1) - 外观
奇石馆(2) - 入口
奇石馆简介
苏先生以知石识石的慧眼,寻得高人协助,安排馆中藏品,并按每件展品的特点配上题辞,其中部份更有配画和题诗。
部份藏品(1) - 近入口处的大型藏品
部份藏品(2) - 题辞:龙璧生辉
部份藏品(3) - 题辞:宝潭瑞聚
部份藏品(4) - 题辞:九龙争辉
部份藏品(5) - 题辞:玉璧奇峰
部份藏品(6) - 题辞:飞来峰
部份藏品(7)
题辞:安如盘石
题诗:
万载沧桑不变心
安然如盘镇水滨
奇梦似幻形多变
石骨坚如古意深
[笔者注:这是一首 "藏头诗",每句取首个字即成 "万安奇石" 一语,意思是 "苏万安先生的奇石" 。此石的题辞是 "安如盘石" ,题诗则点出这是 "万安的奇石" 。两相呼应之下,意指万安先生人如盘石般,安稳牢靠。]
部份藏品(8) - 题辞:绽放
部份藏品(9) - 题辞:鹦鹉美姿
部份藏品(10) - 题辞:静观其变
部份藏品(11) - 题辞:连年有鱼
部份藏品(12) - 题辞:积翠岩
部份藏品(13) - 题辞:吉祥自在
部份藏品(14) - 题辞:招财进宝
部份藏品(15) - 小件藏品
部份藏品(16) - 小件藏品
唐朝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苏先生的庄园虽然没仙没龙,但藏了众多奇石,所以 "名" 与 "灵" 兼备,自然屡获殊荣。
屡获殊荣
"万安奇石馆" 是私人藏馆,并不对外开放。不过,对于至亲好友,苏先生都不吝公诸同好。
迎客
共赏
同游
回望
好奇
瓜熟
杨梅
分甘同味
三处风光各自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领导检阅
苏先生把这些天地造化所成的奇石汇集到这座庄园,再在园中:养一池游鱼、喂一隅家禽;种数行庄稼、修几株盘栽;植半园果树、集满馆奇珍;赏园中美石、享鹣鲽情深。就这样尽享 "中隐隐于市" 的乐趣。
养一池游鱼
喂一隅家禽
种数行庄稼
修几株盘栽
植半园果树(1)
植半园果树(2)
植半园果树(3)
集满馆奇珍
赏园中美石
享鹣鲽情深
(庄主伉俪合照)
这座庄园名字雅致,称为 "苏氏雅园"。
不过私下想起时,脑海总会浮现 "万秀庄" 三个字。不单是因为当中包含了庄主伉俪的名字,更因为庄园内处处显内秀,尤以 "万安奇石馆" 为最,正合 "万秀" 一词。
其实很多古代名人都爱收藏奇石,例如唐代的苏东坡、白居易、柳宗完;南唐后主李煜;宋朝的书画名家米芾和皇帝宋徽宗等,都是石迷、石痴。
可见苏先生的藏石雅好,实有古人之风。他经多年收藏,集得万秀奇石,既可自娱,亦能同乐,于是得享杜甫《客至》一诗中所说的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之趣。
这种 "中隐隐于市" 的乐趣,无论是汉朝东方朔的 "大隐隐于朝",或者晋代陶渊明的 "小隐隐于野" 似乎都难享受到。唯智者得之!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