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 10月
肖像
门闩 肖像画的隐晦目的
艺术家:蔡泽滨、劳家辉、李占洋、刘野、宁浩翔、王拓、王晓曲、王兴伟、谢南星、谢其、张书笺
策展机构:DawanArt
时间:2017年10月14日- 11月19日
地点:草场地C - Space+ Local
“门闩 肖像画的隐晦目的” 展览现场 摄影:吴小武
剖面与重影
文 | 贺勋
介绍:
艺术家李占洋的两幅作品《断臂》(2017)和《我梦见毛主席》(2017)在展览“门闩 肖像画的隐晦目的”的二楼呈现,这两幅作品都分别通过文本的介入,与画面中的图像构建起文学叙事和思想情景写照的双重关系。画面中的文本也以独立的形式,与相对应的绘画作品共同展示出来。同时我们邀请了同样作为艺术家的贺勋,在面对李占洋的绘画和ARTYOO的深度专题“肖像”的双重主题时,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去看待、理解和书写其观感。对此,我们极大地尊重作者对《断臂》这件作品特有的写作热情。
“门闩 肖像画的隐晦目的”展览现场 李占洋作品
李占洋,断臂,41x28.5cm,纸上墨水,2017
李占洋在画中最显眼的位置,用了很大面积放置一首诗歌,题目叫断臂。坦诚地说,我只见过作者数量不多的雕塑作品和几篇类似游记的文字的标题,而见到这件温婉的插图式的平面作品,倒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想象了几个场景,浓眉黑衣壮硕寡语的雕塑家枕着手臂,留白、写字、描画阴影和眼泪。有了对自己想象的认同,我在最大程度上回到了人,抛却了所有对艺术形态、观念表达、语言转换的认识,只是一个人的表达。
“我捡回一块折断的手臂”,这是画面中心的内容;这个日常的举动有些动人,就像蔡国强说要做一个倒塌中的伦敦大桥,就像陆垒建造了一座风中的桥,一座被摧毁的桥梁;这种毁灭的美感是思维的美感,也是巨大的建设能力的强者的含羞。
这是我感兴趣的部分,在李占洋为人熟知的作品中,是扑面而来的一团团正在糜烂的玫瑰的气味,味道们拧在一起,滞重浓烈,是美、力量、情节的过度给人带来的不适,需要与之有一段戏谑谈论的距离,犹如在拧一块肉,并不会汲取出我们所需的“洁白的玉女”。
李占洋,断臂,41x28.5cm,纸上墨水,2017
我的想象中,这幅插图式的作品甚至会是他的日常工作,性藏匿于情之中,柔软藏匿于暴力之中,残缺藏匿于完整之中。而区别于作者的雕塑作品中的三维立体、叙事情节的完整,这件作品居然是一个平面,是一段诗歌和几个图像的编辑组合,这突如其来的一个剖面切断了叙事和张力,却获得了某种隐晦的目的。
文学语言和镜头感的加入似乎更合乎绘画的传统,也更贴近了理解和观看。这本就使人疑惑,在巨细无遗的雕塑作品中已然获得的真实和丰富是否正在止步?是否落在现实主义表达的桎梏中?文学的习惯、雕塑的视角和叙事的方法在绘画中究竟是更完整了还是更片段更隐秘了?这个剖面是否只是作者无数个全息的画面和情感中的一幕?
但这也绝不是摄影,只是摄影提供给了绘画的一个边框,较之雕塑,这插图补充说明式的作品却暴露了更多的隐晦:在这里,情色、暴力、矛盾等等全部地隐藏;但问题是一个雕塑艺术家为何选择了这个媒介,也许还是上文所说,纸面的工作更加的日常,更便于藏匿;那么藏匿是艺术家的主动选择还是媒介的局限呢?
李占洋,我梦见毛主席,28.5x40.5cm x 2,纸上墨水,2017
李占洋,我梦见毛主席,28.5x40.5cm x 2,纸上墨水,2017(局部)
我尽力想维持在对作者无识的阶段来完成书写的意见。无识类似于此次展览引子弗拉戈纳尔的门闩作品中的左上方的红色与阴影。我们为何会不约而同地着迷于去说真正的言说在这虚无之中呢?
我将李占洋的这件作品视为画面中具体的部分,而虚无的部分交给了阅读,以及他有意无意的文字、图像、意义折叠后产生的重影;甚至是文字对于意指的覆盖,是视觉与思维到达语言之前所产生的间隙;他随意地日常地处理了凸显和遮蔽的幻觉,使表达回到了现实之前,也去到了现实之后。就像所有重大的词被抽离了纸面,只剩下飘摇的一丝连接和星辰般空白的隐晦,而正因为此,在我们渴望获得而无法进入的同时,艺术家“把这块断臂还给了泪水永固的洁白脸庞的玉女”,回到了真正的主体和欲望。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