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ARTYOO 发现 | OCAT西安——张健君、陶辉、王海洋、王
ARTYOO得艺 2017-11-01



OCAT西安馆2017·秋季展览

张健君《今昔之间》

王海洋《独自一人》

2017.09.23-2018.01.28


OCAT自我空间

陶辉《一点儿不多余》


OCAT西安角

王超《转捩》

2017.09.23-11.26




ARTYOO“发现专题”专注于当下发生的有突破、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个案和展览项目,通过把观点、对话、专业人士推荐等内容形式进行“主题性”的专题整合,以此挖掘、呈现其艺术家的潜在线索和艺术可能性。并且从年轻艺术家的“点”逐渐折射出眼前时代中艺术的语言形式、媒介跨度、传播层面以及艺术市场的种种年轻的“面”,进而让年轻的思维活跃度和表现潜力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能量。



左起:张健君夫妇、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 凯伦·史密斯女士与西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 郑育林先生


9月23日OCAT西安馆同时开幕了4个展览,分别是张健君的个展《今昔之间》和王海洋个展《独自一人》,以及陶辉个人项目《一点儿不多余》和由策展人杨西策划的OCAT西安角王超个人项目《转捩》。每个展览都呈现出各自的媒介特性,张健君以自1995年至今持续创作的雕塑作品《中国篇系列》为主,在展厅的二楼还放置了他的大型书法装置作品《过程的瞬间:千字文》;王海洋此次展示的作品与他长期的动画作品有所区别,带来更多的是绘画和综合材料装置,均为近作;陶辉呈现了2013年至2015年间的三件影像作品;西安本地的艺术家王超则以水墨为媒材,调用了西安角的整个空间,建造既平面又身临其境的山水情景。而这4个展览也让OCAT西安馆呈现出丰富的具有交流性的当代艺术面貌。

  

张健君——《今昔之间》


张健君《今昔之间》 展览现场


在展厅一层摆满了诸多似真似假、似古似今其五颜六色的陶罐,仔细来看它们的造型相对于我们所熟知的陶瓷、陶罐都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很难被发觉。这就是80年代离开中国,90年代中期回国后持续探讨文化延续问题的艺术家张健君的研究成果。很明显作品《中国篇系列》透漏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关系的关注。张健君用古陶罐作为载体,加入了具有后现代特性的造型以及当代材质——硅胶,翻模制造出一系列具有传统与当下综合体的雕塑。在整个展览空间里将这些新旧陶器并置,既是一次巧妙的呈现,同时作品中用以传达干预的元素则激起一场引人入胜的视觉对话。这并不简单地指向陶罐,更像是一种社会风景,并以建筑来记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过程,在关注文化、形成的变迁中也由此而感受了时间。


张健君“过程的瞬间:千字文”  展览现场


展厅二层展现的是他的大型书法装置作品《过程的瞬间:千字文》。他邀请不同的参与者一起在展厅内书写《千字文》。不同参与者的文字经时间累积反复叠加,之后又将局部或整片字迹刷去,并加入一些流行的网络/标点符号,使之在巨大的空间环境中,让每个人的参与一起构成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

 

王海洋——《独自一人》


王海洋:独自一人  展览现场


夜饲,综合材料装置,HD视频,无限循环,2017


王海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不久,他开始创作充满心理学指涉的定格动画作品,在截然不同的元素间操控某些貌似不可能的形式关联。他结合绘画与动画的双重形式以扩大两种艺术规范的修辞学范畴。


此次在西安OCAT展出的作品《夜饲》(2016)呈现了一个从梦靥中创造而来的生物被压制于黑暗之中,以视觉形式传达了身体所受到的约束与疼痛。“我用手触碰到它然后立刻抽离,它就被‘激活’,像一条活了的虫子在黑暗中蠕动。”除此之外的其他作品同样出自王海洋对痛苦与束缚的切身体会,这些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生命更高层次的认知,在几乎完全抽象的视觉外观下,每一帧动画都表达了他用自己的经历与外界互动的对白,最终成为能让观众具有切身感官体验感并令人信服的作品。

 

陶辉个人项目——《一点儿不多余》


自我空间项目 陶辉展览现场


陶辉在重庆读完大学后来到北京,迁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适,相反他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兴奋,因为有很多未知有待发现。一路辗转,他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做出阶段性总结。所以这些就决定他长时间关注家庭、伦理、具体的人物命运。


陶辉习惯用影像艺术的创作语言表达群体经验,关注点往往是社会身份、性别地位、种族问题、文化危机等课题。作品的灵感常出自他的笔记,戏剧化地重现着想象场景中人物的生命状态,尤其是现代人的边缘化心理。他擅长以隐喻的方式映照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美学需求。他创造的场景多为荒诞而夸张的,人物的存在如塔罗牌般具有隐喻特质,时常表露出的“错位感”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身份和文化危机。


在OCAT自我空间中,陶辉呈现了他的个人项目《一点儿不多余》。此次展览展示了他2013年至2015年间的三件影像作品。自2006年起,陶辉创作的多部作品多倾向于对流行文化、个体身份及感知力的记录。作品中充满怪诞的场景、被夸张放大的现实,陶辉将这些情节提炼成一种隐喻的形式,让事物并不完全等同于它的表象。


自我空间项目 陶辉展览现场

 

陶辉通过将视频与装置结合,制造出一个抽象的影像画面与现实之间的链接,艺术家希望以此让每个观看者在其中意识到真实的自己,并直面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

 

OCAT西安角王超个人项目——《转捩》


西安角项目 王超:转捩  展览现场


展览的题目“转捩”,为流体力学名词,这也是策展人杨西初次见到艺术家作品整体时最直观的感受。所有的笔触和线条好像气体一样包裹在我们之间,或形成山水图景,又或者是浪的感觉。仔细看每一笔都像是一个类似于人型的符号,笔触之间不断衔接,构成一个另类的不可去描述的图景,这种层层堆砌同时也形成一个关系,即王超一直在探索的水墨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西安角项目 王超:转捩  展览现场

 

传统中国画的“手卷”观看方式就像看电影一样,是循序展开的。王超这些年的工作就是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空间,对水墨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展厅内另一件三频影像作品,影像通过王超把摄影机绑在笔上记录作画的过程,让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创作时笔墨运动的轨迹和方式;同时还记录了整套作品以传统的工艺装裱上墙的过程,意在阐述当代的同时也把传统的艺术结合在一起;第三个影像则记录了王超在空间内绘画的全过程。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ARTYOO 发现 | 鲁明军:海滩的寓言

逍遥法外-关于蒲英玮的第二次叙述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