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那个QQ群的十二岁的我,那时还不会有太多想法。一个网名背后的真人是谁,我也从未在意过。
三年之后,我却开始关注这些细节了。
第一次加入群里的时候,F那时候有一个和他关系比较好的人,就是N。她那时候很少说话,但似乎是F的学姐。我并没有在意她,因为那时候也只是打打游戏。在这个群玩了三年游戏,突然重新认识,熟悉,又牵挂起了F。N,则一直是背后的那个,孤言寡语的人。
2015年12月左右,F和我断绝了关系。无论我怎么发消息,加好友,甚至写邮件,都没有回复。在这个事件的打击和我一个Steam礼物的契机下,我和N 重新恢复了联系。
孤言寡语也许也不够形容N。每一句他的回复,都是表明点头一样的一个句号;从来不会提问,被问到则只是简短地作回复。两个人的对话记录,一长一短,一进一退,却仿佛让我感到像是我在质问对方。每一次对话都没有起因,没有经过,没有结果;能算得上的,差不多就像雨后路上的水潭一样,深浅不一,零零碎碎的片段。
但是我和N的关系,就是...认识的关系吧。两个人认识,偶尔说几句话,差不多了。基本上都是我在一边倒地了解N,N却对我没什么兴趣,除了回复之外就只有沉默。他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至少他是这么告诉我的。
在这个情况下,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个人的生平和经历。得出的结论是,N的存在,是我内心中,我想达到的“完美”。
无论是感情状态,生活状态,外观,内在... 我从来不敢用绝对的词,但我别无方法描述。哪怕算上他曲折的童年,我也无比期望能够有一日和他一样。
绝对的完美。真的是夸张地可笑。但N却明明白白地存在着,就像有人拿着我的基因穿越到过去,然后打造了一个比我更加优秀的人一样。倒不是令人生气,反而是有些害怕。如果N证明了我的存在不是独特的,我的存在是次要的,我全部的人生岂不是会崩塌?
另一方面,这样的相似度也令人向往。和N聊天,就有点像和未来的自己聊天。什么事情都能称得上是“啊,我未来想这么做。”的感觉。单向的友情不断上升,让我已经能将和N见面作为人生的首要目的了。这样也有点危险。我对F做出的事情,N清楚,我更清楚。我不想重蹈覆辙,但又无比地想要打破自己孤独的圈子。就像我被悬在岩浆正空中,而能带我离开岩浆池的,只有一根钢丝一样。而且是我摔下去过的,一模一样的钢丝。
我没有看到未来,只是看到N为我留下一个影子,一个我愿意和不愿意接受的影子。在此漆黑之中,寸草不生,有的只是一具干尸,一个称得上自己名号的僵尸。这样的存在,究竟是怕光,还是喜爱黑暗呢?
抱着这样的心情,我迎来了2017。一开始,学业再繁杂,游戏再耀眼,我也没有将注意力移开N。哪怕他不是单身,哪怕几年之内都没有机会见面,我也每天抱着他入梦,手机上还挂着他的照片。这让我逐渐忘记了F,忘记了我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又有了另一个可以寄托自己情感的对象,就似乎抛弃了之前的人一样,有些喜新厌旧的味道;我倒是没有多少想法。
即使如此,他的影子还是打在我的身上。当我向前看去的时候,我看到了他,而不是我自己。
我约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半年间,我逐渐开始理解我和N的区别。这是难以用文字说明的差异,但是确实地存在着。N很令人敬佩,令人羡慕,但我发觉了——他不是我。我不能,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他。
慢慢地,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去喜欢上了其他的人,去在意别的事情了。但是N依旧是N,而我和他的关系也不差。哪怕是我一个人吞吐心事,或是问候他,他都会带着一些认真来回复。说实话,我很喜欢这种互动。F的关系似乎也和我解冻了,虽然没有任何的改善。
在这年秋天,他把我正式拉入了另一个,有着很多趣味相投的人的QQ群。似乎非常自然地,我融入了这一个新的群体,开始形影不离。几天前还不认识的网友,几天后就是深交。看似有些轻浮,但那个氛围的确如此让我舒畅。
然后,在那里,我第一次真正爱上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