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9 奥尔德尼 北极海鹦
含奥尔德尼岛概况。1997年2英镑,直径38.5mm,白铜(铜镍合金)。同年亦发行了银币,直径38.61mm。主题:WWF CONSERVING NATURE(WWF保护自然)。
奥尔德尼(Alderney)岛,位于英吉利海峡,是海峡群岛第三大岛,岛上建有机场。有大量的鸟类和野生动物。隔奥尔德尼海峡(16千米)与法国诺曼底海岸相望。该岛为一台地,大部分高逾60米,西、南岸峭壁高达83米。东部和北部有港湾。
通用英镑,于1989年起围绕不同主题发行供收藏用的纪念币。
(参考文献: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KY9 奥尔德尼 北极海鹦

(图片来源:网络)
1997年2英镑(奥尔德尼岛属根西(Guernsey)管区,所以这里称“根西镑”更准确,根西镑与英镑等值),直径38.5mm,白铜(铜镍合金)。同年亦发行了银币,直径38.61mm。主题:WWF CONSERVING NATURE(WWF保护自然)。

(图片来源:网络)
这里提到WWF,不妨稍作展开。
WWF旧称“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成立于1961年。1986年,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不过美国和加拿大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名字。目前,最初的缩写“WWF”是该基金会唯一且全球使用的名字。该缩写从1961年以来已被大部分人认知。
(参考文献:WWF China.WWF简介)

(图片来源:马克·辛克莱.LOGO:29个经典的前世今生.李文良,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WWF的标识虽几经修改,但仍忠实于原始版本,该版本于1961年发布,黑白两色的熊猫从此成为WWF强有力的象征,显示出其全球影响力。标识的设计,是由创立人之一Peter Scott通过修改英国环保人士和艺术家Gerald Watterson画的草图而完成的。Watterson的草图画的是伦敦动物园著名的大熊猫姬姬(Chi-Chi)。据WWF介绍,Scott当时是这样评价他的设计的:“我们想要的那个动物,必须美丽,濒临灭绝,在世界上深受喜爱,具有吸引人的品质。我们还要这个动物是黑白两色的形象,以降低印刷成本,节省费用。”1961年版本的大熊猫有眼睛的细节,前后足也刻画了爪子。1986年经Landor公司设计的版本更加精简,标识上的缺口留待观者自己补充。设计总监Jerry Kuyper曾说,该简化版要使大熊猫“别太可爱,也别太凶猛,最确定的是,不能因此引火烧身招致灭绝”。似乎,他所说的设计目标正说明了之前版本的大熊猫实在可爱得令人想拥抱一下。
(参考文献:马克·辛克莱.LOGO:29个经典的前世今生.李文良,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图片来源:WWF China。WWF标识演变。)

(图片来源:BBC。大熊猫Chi-Chi。)

(图片来源:WWF。Peter Scott在北京动物园。)

(图片来源:网络)
好了,说回我们的北极海鹦吧,我敢说你也会喜欢上这只可爱的小鸟。硬币上展现的是北极海鹦在海边的生活场景,近处,站立的那只,头圆,嘴大,眺望着大海。飞回来的那一只,嘴里叼着小鱼(可能是沙鳗),它的宝宝一天要吃五顿大餐。伸直的腿脚使它看起来像个“大”字,表明它做好了着陆的准备。远处的悬崖边还站着另一只,不过从图片上无法细细辨识。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drewland on Pixabay)

(图片来源:Pexels on Pixabay)
北极海鹦,海雀科,鸽子般大小,从头顶到颈项、到背再到短短的尾巴均为黑色,面部灰白色,胸腹部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内红外黑的三角眼圈。喙在繁殖季节(夏季)变得鲜艳夺目,呈蓝灰、黄、白、红多色排列,喙外形独特,能同时横着夹住许多小鱼。上颚布满尖刺,能够把滑溜溜的鱼固定住,以便继续水下作业。除了在捕鱼中发挥作用,喙的形状与颜色在求偶、繁殖时也大有用处。两颊喙基处有两朵黄色“贴花”,相当于我们的嘴角,当你看到它嘴里塞满小鱼时,你就知道这两朵“贴花”的作用了。由于长着这样一张滑稽的白面小丑脸,北极海鹦得了一绰号“海上小丑”。它们的腿脚呈鲜艳的橙色或红色,双足和鸭子相似,具三趾,由蹼相连。翅小。事实上,海雀科翅膀的大小是一种折中的结果,用于飞行刚好够大,用于在水中推进则刚好够小,所以它们在飞行时需要快速扇翅。北极海鹦体格健壮,飞行中腿足、躯干、头颈紧缩,显得更像“胖子”,像炮弹。

(图片来源:Jonathan Cann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ID 12019 on Pixabay。嘴里的小鱼多到塞进两朵“贴花”了。)

(图片来源:danny moore on Pixabay)

(图片来源:Frank Liebman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samworthingt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Roy Buri on Pixabay)

(图片来源:Adam Andrews on Pixabay)

(图片来源:GREGOR REID on Pixabay)

(图片来源:MustangJoe on Pixabay)

(图片来源:Jonathan Cann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Jonathan Cannon on Pixabay)
在大西洋温带水域游荡,向南到亚热带。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上。水下游泳时以翅膀作桨,以蹼足为舵。在水里屏住呼吸的时间可超过1分钟,潜水深度可达40米。喜欢捕捉沙鳗、西鲱和毛鳞鱼等,冬季也吃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营巢于亚北极地带的大西洋地区以及北大西洋的海岸和岛屿,向南到法国。营巢孵卵时期,形成大型群体。营巢场通常在陡峭的崖岸上。当北极海鹦夏季回到陆地繁衍时,它们能找到之前住过的旧巢,通常在如此值得欢庆的时刻,雌雄双鸟会相互摩擦碰触鸟喙,以对自己的终身伴侣表示爱意。如果需要新建一个庇身之所,雄鸟会肩负此责,这时候它会从潜水员摇身一变,成为掘进工,当然,不是为了挖煤,而是为了给它们的蛋和将来的毛茸茸小宝宝一个安全的家,以免遭到大贼鸥等的盗食。它们偏爱有草覆盖的坡地,用喙挖掘深一两米的小地道(通向孵卵巢穴),用蹼足将土往屁股后刨出洞穴,用干草、羽毛铺在巢里。每年产1枚卵。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需35天左右幼鸟才孵化出来。为了保持巢的干净,幼鸟有自己的卫生间,对着地洞出口。父母轮流一个待在家里照顾幼鸟,一个出海捕鱼。相比于水下功夫,北极海鹦飞行的本领要逊色一些,以致有其他海鸟守在半路实施抢劫,比如银鸥、短尾贼鸥。所以,它们在把食物安全送达家里之前,可能要与海盗多次周旋,可能数次被迫狠狠地摔在海面上,或者不得已再次潜入海里,它们必须机智又勇敢,选准时机,逃离险境。就算回到岸上,也有贼鸟来抢夺它们喙里的鱼。幼鸟靠吃父母抓回来的小鱼,一天一天长大,在那个阴暗潮湿的洞里,它们要待上40天左右,然后,或许是在黑暗的掩护下,或许是在确认了安全之后,不用父母同意,因为父母已经先行离开,自己就走出洞穴,飞向广阔的世界,开始自己的海上生涯。在它们也开始谈婚论嫁之前,接下来的两三年它们会在海上度过,而雌鸟的首次产卵可能要等到第4年或第5年夏天。寿命有二三十年。

(图片来源:Animal Spot)

(图片来源:Animal Spot)

(图片来源:Decok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Duncan Nels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samworthington on Pixabay)

(图片来源:samworthington on Pixabay)
关于北极海鹦的纪录片,这里推荐BBC2017年的《BLUE PLANET II:COASTS》(第六集),里面拍摄北极海鹦的部分只有不到十分钟,但非常精彩。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BLUE PLANET II:COASTS》(第六集)。潜水捕鱼。)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BLUE PLANET II:COASTS》(第六集)。遭遇海盗。)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BLUE PLANET II:COASTS》(第六集)。遭遇海盗。)